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汪世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汪世想,.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历史研究进展,2022.3. DOI:10.12721/ccn.2022.157022.
摘要: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学阶段的历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发现与解决问题为重点,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加强素质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022
基金资助:

前言

《荀子》中“知而好问”是对问题意识的明确阐释。对问题的认识能促使学生主动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将更加活跃,使知识易于理解和记忆。史学教学内容较为错综复杂,若不深入理解这些知识,就会加快学生遗忘的速度,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与兴趣。

一、精心设计预习题,引导学生课前充分思考

中学教育要求学生在把握历史事件的起因、影响、意义的同时,记住一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其一个是理解,一个是记忆,一个是思想。不管知识点是什么,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思考,以确保教学效果。但如果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来记忆和理解这些知识,那么将减少那些真正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思考的教学内容的时间。为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注重预习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此外,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能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提问后的思维速度,并能主动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题,引导学生在课前充分思考,充分满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首先,预习难度不能太高。预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如果预习题太难,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就难以使学生专注。在这个时候,学生抵制思维,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预习题的数量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初中生最爱玩游戏,正确的预习任务是运用自制力。然而,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过多,学生们将失去许多游戏时间,此时学生对备课作业感到厌烦,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最后是要把重点放在教学难点上,使课前思维有意义。

比如,在《秦统一中国》课程中,老师要在课前给学生设计预习题。这一单元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思考巩固秦始皇统一的主要措施,掌握秦始皇统一的基本方法。在这一点上,老师可以围绕着前一种设计预习题,让学生自主预习,并且结合教材思考巩固秦始皇统一的主要措施,选用一种方法来考虑其好处。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让学生单独分享他们的思考答案,并抱着验证的态度继续学习。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开放的思维环境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情感波动较大,自我意识增强,常对教师代表的权威提出质疑。因此,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树立教师权威,这里的权威应是尊重,而非命令与控制。教师应运用语言艺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开放性的思维氛围。要使学生在问与答题中不出错,合理地正视学生的错误,使初中学生感到教师尊重与理解,更信任教师,乐于遵从教师的指导,积极思考、提问、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老师强迫学生盲从,或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批评学生,就会使其丧失学习历史的热情,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师生矛盾,这很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举例来说,中学的历史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让他们进行分组学习。老师可合理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思索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提出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获得答案。每个小组都有一位代表来到前台,和同学们分享本单元中所遇到的重要问题和解答。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在小组讨论中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答案,并由老师来做出判断,这样,将整个过程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盲目地打断学生,要尊重学生,不要干扰学生的思维。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改正。与此同时,教师要理性、耐心地面对问题,让学生明白问题是正常的,给学生营造一个开阔的思维环境,让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地思考,主动表达。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认识到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问题思考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学生要想得好,就能学得更主动,遇到问题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更有意义。对此,教师应做好引导,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启发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问题意识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为此,老师必须保证这一问题是合理的。动态性问题是指在正确回答问题之前,让学生思考正确的问题。

如《辛亥革命》中:“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因为什么原因?当时我们国家面临着怎样的局面?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又体现在哪些地方?”。这些都是对学生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自己思考,并选出部分同学来分享他们的答案。在这个时候,教师会邀请其他持不同看法或有补充答案的同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讨论。教师还可以在有争议的地方举行辩论会。需要注意的是,全过程中,教师要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其余时间主要由学生辩论。这一过程将使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自尊和竞争能力也很强。辩论时,学生会主动思考,研究彼此的答案,找到答案,想办法,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历史观念,快速提高教学质量。

四、引入历史故事,利用学生好奇心

学习源于思考,思考源于疑问。问题是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有效的途径。将趣味性故事引入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史学是一件大事。回过头来,有趣的历史故事很多。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使课堂更加有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增强问题意识。

例如,《探寻新航路》中,教师可给学生普及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一些西方国家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是怎样的?在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世界在西方人的眼中是怎样一个模样?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美洲大陆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情况,发现之后又是怎样一个社会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新航路开辟进行正反两面积极与消极的影响进行评判及辩论,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产生兴趣,从而自发进行各种渠道的历史文献查找与参考,从而得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正确答案。这些问题可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推动历史教学的高效开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促进历史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够使学生积极自如地思考问题,使其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启发式问题,在课前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应营造开放的思想氛围,允许学生去思考、去犯错,从而让学生在不断地自主探究中培养其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德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学咨询,2021(7):290-291.

[2]蒙小利.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2021(7):93-9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