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学科的课程改革中,皆对小组合作模式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小组合作模式中,应当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初中物理课堂上的小组合作,能最大化地发挥集体力量,助推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科学分组
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时,首先,最重要也最基础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根据学生特质合理地对其进行划分,有助于学习小组形成积极的团队互助关系,同时,科学分组也是影响实验教学成果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不能盲目地由学生自发形成实验小组,而要结合学生意愿及对学生的评估进行分组。目前,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分组原则是求同存异原则,即小组的组成要保持人员类别多样化,小组之间的组成基本一致。这样分组一方面可以使小组内部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可有效避免由于同质人员较多引起的组内竞争和冲突。在对组内成员进行异质选择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成绩、性别、性格、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几个方面。在这几个因素的综合考虑之下,划分班级学生可按照优良、中等和后进1:2:1的比例进行。在划分过程中,由教师独立且单独进行,不可对学生进行公开,否则会对学生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担,影响学生的情绪。在此基础上,将每个层次的学生均匀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之中,以此形成组间同质的结构特征,这也是确保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小组的规模在3-6人之间为最佳。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班级人数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但应控制在2-8人的范围内,人数过多会导致组内的合作深度降低,使小组内形成独立团体,影响小组学习交流效果。在小组确定后,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组内领导者的选择,也就是选择组长。在小组内,组长不仅是组内成员之间的重要协调角色,同时也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的重要帮手,是解决课堂中问题的关键人物。因此,对组长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在初次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时,可以将已有教学经验作为评选依据,任命成绩好、责任心强,在班级中有较高威信的同学担任。但在之后的教学中,要逐渐优化组长的选择机制,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组织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评选组长,并建立定期轮换机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适当调控,积极引导
小组中每一位同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的学生性格强势,而有的学生性格软弱,有的学生内向,有的学生外向。这就造成了当实验仪器较少无法满足所有人时,有些同学会有意无意的独占仪器,让其他学生无法接近甚至尝试使用仪器。因此,这个时候,教师就应当积极引导,要求各自的组长发挥作用,合理安排,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使用仪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另外,在小组合作时,有的学生因为性格的原因不会参与到小组活动中,而是站在一旁一言不发、默默观看。对于这类现象,教师也应该积极引导,在分配任务时要确保每个人都在做,让他们享受到研究的快乐。
三、合理分工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有效运用,教师需要在学生开展学习之前明确地向学生表达实验主题和任务,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指明方向。在实验课开始阶段,教师应先给学生讲授课程相关内容知识,然后在新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学过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新旧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对于此,教师要在讲解的过程遵循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基本原则,并将讲解时间控制在课程时长的三分之一以内,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合作小组的成员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是组长,其主要负责对小组内的活性进行引导,并根据课程时长对小组探究的进程进行合理控制;其次就是激励员,其主要是动员作用,鼓励成员参与到实验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记录员,其主要负责记录小组实验探究得到的数据、现象等,是小组实验结果展示的重要基础;最后,每个小组内都要安排至少一名检查员,主要是检查成员对实验任务的完成情况。
四、合适的时机布置合适的任务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前,应该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安排、学习的进度和学生实际的物理知识水平,在合适的时机开展小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把握住小组合作的核心要点,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够将自身所学的物理知识充分融合,小组成员与成员间对于彼此的学习心得和学习体会能够各抒己见,相互分享。另外,在小组任务的分配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分配具体的任务,从而为学生指明合作路线,避免因为任务的不明确导致学生说闲话,干闲事。
例如,在学习“力”这一节课程时,笔者邀请两位不同组成员来共同拉开测力器,在拉测力器时要求他们保持输出的力均为10N,然后在邀请一位同学进行结果的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笔者先不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先猜测此时的力应当是多少,然后笔者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在加一个测力器并重复同样的测试,然后让学生继续猜测,当学生猜测的差不多时在公布答案,对于答案中错误的答案进行具体分析。就这样,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来让学生回答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从而也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让学生对于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五、对小组实时管理
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分配小组时教师应当确保一个小组的人数尽可能的少。同时在给小组分配任务时也要确保小组长能够将任务具体细分到每一位学生中,让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够参与进合作学习中,避免出现小组中个别个体包揽小组任务,其余人干闲事的尴尬局面。另外在让学生讨论问题时,要避免出现抽象的问题,免得学生不理解问题概念时胡乱发言。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引导学生。在学习“杠杆”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预习杠杆的平衡条件,紧接着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播放一些通过杠杆来撬动巨大物体的视频,然后就视频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发言,结合课本知识来阐述视频中的原理。或者,也可以让学生举例一些身边日常生活中的案列,这样通过相互发言,也更好的让学生懂得了杠杆撬动物体的运作原理。
六、结语
总而言之,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及其紧密的学科,学好物理对于学生适应生活,观察生活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充分的引用小组学习的模式对于改变课堂氛围和结构以及调动学生情绪都有着巨大帮助。因此,对于提高学生成绩、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小组合作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参考文献:
[1]刘昀.基于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1,(02):67-69.
[2]雷健敏.高校“统计学”课程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05):133-136.
[3]杨玉珍.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课堂活动研究——以英语精读教学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0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