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朱昕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朱昕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 历史教学研究,2023.3. DOI:10.12721/ccn.2023.157818.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滋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在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创新历史教学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历史渗透
DOI:10.12721/ccn.2023.157818
基金资助: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神所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书本上以及历史事件中汲取养分,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和精神内核。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中。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教育资源,实现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涉及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还涉及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学生带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场景中,为学生搭建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讲授《秦王扫六合》时,教师要为学生讲述秦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是一件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将其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紧密起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统一中国是何等伟大与重要。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皇帝,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全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此表示认可与理解,并激发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中华传统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材中的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素材进行呈现,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彩。例如在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内容:“在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面对侵略者的刺刀和枪炮,中华儿女毅然奋起抗击。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生存前仆后继,宁死不屈。在这场空前惨烈的民族战争中,中华民族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高昂的战斗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加历史知识储备,提高历史学习兴趣,丰富历史知识体系,开阔学生视野。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教师在讲述《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课时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以及历史名人,并且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开展“我和中国节”的活动,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传统节日、民族文化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或者学校组织的活动、比赛,使其参与其中并获得相关证书和奖状,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与热爱。

四、通过历史人物故事,实现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作为素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学习与思考,通过了解他们的爱国精神与伟大事迹,实现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岳飞爱国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岳飞自幼生长于战乱纷起的宋朝,但他并没有因时势改变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他自幼便立志要报效国家,在后来的抗金战争中多次为朝廷效力。岳飞收复失地后被皇帝召回,在战场上他骁勇善战,屡次击败金兵。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国家与民族奉献自己青春的英雄却被奸人陷害入狱。但是岳飞始终牢记“精忠报国”的誓言,最终慷慨就义。在学习了岳飞精神后,学生便能树立起爱国之心与崇高理想。

五、结合现实生活,增强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集体主义精神是指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有机统一,是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时所应具备的一种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初中生正处于性格形成和价值观树立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存在,学生很容易产生自私、自大等不良心理状态。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加强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例如,在学习有关中国古代史部分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史上的具体事例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六、利用教材插图和文物等,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趣味性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更多有趣、生动的内容,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趣味性。比如,在讲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文物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对那段历史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教材中的插图往往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文字让学生了解“卧薪尝胆”、“文种与范蠡”以及“商鞅变法”等历史故事。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历史文物来向学生讲解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有关兵马俑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将教材中的文物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讲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此外,通过文物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也能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结语

在新时代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之中,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感悟,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从而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家国情怀等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渗透于学生心灵深处,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分析[J].王绍文.课程教育研究,2019(51)

[2]对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J].张广斌.人民教育,2017(Z2)

[3]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罗东升.当代家庭教育,2021(20)

[4]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J].高巍莉.甘肃教育,2020(10)

[5]初中历史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J].潘巧珍.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1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