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思政的提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各类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在这大背景之下,课程思政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势必要求专业课程的广大教师转变思路,开启课程思政建设,深挖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改变专业课程重传授知识轻传道育人的现状,真正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培养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
二、航海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航海英语课程是生长军官高等教育舰艇航通指挥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专业背景课程。航海英语课程作为专业英语课程围绕航海、通信、船艺、船舶结构、航仪、气象、国际法规、图书资料等内容进行设置,培养学员具备舰艇航通指挥专业航海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运用能力。作为未来任职岗位上的船艇指挥员,通过课程的学习,除了掌握航海英语的相关专业技能,还应具有良好的政治军事素养、航海身心素养及战术素养等。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员转变教学思路,不再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思政课教员的任务,深挖航海英语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地融入航海英语的教学内容中,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育人的润物细无声。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及“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大背景下,航海教育的发展与航海文化密不可分,时代需要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当担、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航海类学生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来。[3]这就要求航海英语课程教学结合内容特点融入航海历史、海航技术、航海精神、航海作风、航海视野等海航文化等思政元素。
随着新时期船艇部队使命任务的变化,沿海船艇部队担负着18000千米海防岛屿以及通海江河水上作战保障、交通、运输、海上侦察、水上工程作业以及水上抢险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现代条件下的海战将是在海洋上空、水面、水中整个空间环境进行的立体战,军事航海须适应舰艇编队快速机动,与其他军种、兵种联合作战的要求。[4]这就要求航海英语课程教学融入军事航海元素,向实战靠拢,努力实现为战育人。
三、课程思政在航海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1.航海英语课程内容设置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航海英语课程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分成了船舶结构、船舶安全、船艺、航海仪器、航海气象、海上通信、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海图及航海图书资料、航海通告及航海日志十大知识模块。结合每一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别融入航海文化及战斗航海的思政元素,并研究相对应的设计方案及教学方法手段。
2.结合航海文化开展思政教育
航海文化是航海者在漫长曲折和充满风险的航海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海上航运、海上贸易、海上捕捞、海上军事活动以及航海意识和政策、航海科学技术、航海精神、航海宗教民俗、航海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5]
船舶结构知识模块内容主要包括船舶类型、船舶结构。在船舶类型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航海历史,如将明朝舰队、“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作为思政融入点,让学员了解我国航海的悠久历史和繁荣时代,激发学员的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船舶结构这一模块可以融入世界先进国家及我国的航海技术的发展,如中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中国人命解放军海军山东舰”作为思政融入点,让学员了解中国对航海技术领域的积极研究与探索,引领学员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为实现海洋强国而努力。
船舶安全和航海气象知识模块可以融入“认真、细致、准确、迅速”的航海作风,如将“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东方之星”倾覆事件等作为思政融入点,让学员了解面对变幻莫测的海洋,应保持敬畏之情,利用科学、专业、技能和经验做到“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培养学员科学严谨、标准规范的治学与工作态度,同时培养学员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危机意识及应急处置等能力素养。
船艺知识模块可以融入“跨江渡海、扬帆起航、包容百川、以苦为乐”的江海精神,如将郑和七下西洋作为思政融入点,让学员了解在航海活动的历史长河中,航海者面对大海恶劣的环境,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航海精神。
航海仪器知识模块同样可以融入航海技术,如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作为融入点,让学员清醒地意识到航海核心科技与大国地位、强国形象的支撑与制约关系,军校学员们势必肩负着中国梦、强军梦实现的历史使命。
海上通信与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知识模块可以融入航海视野,船艇部队作为海防线上一支不可获取的力量,代表的是国家的力量和形象,学员们应当具备国际视野,遵守海上国际相关规则,了解邻国军事人文知识,具备一定的海防军事外语沟通交流能力,能化解冲突和矛盾,灵活处理各类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如将美军干涉台湾问题、南海争端等时事热点作为思政融入点,让学员了解国际政治军事态势,保持敏锐的政治嗅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海图及航海图书资料模块可以融入海航精神,如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郑和航海图》作为思政融入点,让学员了解中国古代海船的丰富的远航经验总结,激励学员的民族自豪感和建功立业的斗志;航海图式标准使学员能够深刻认识到法规标准的权威性、严肃性,同时充分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航海通告和航海日志知识模块同样可以融入航海精神,如将达尔文的航海日志作为思政融入点,达尔文在日志中记录了航海与陆地探索的所见所闻,行文幽默风趣,能拓宽学员的视野,激发学员对大海的热爱与探索,增强对职业的认可度。
3.结合军事航海开展思政教育
军事航海是指舰艇航行和战斗航行的航海,是航海学在军事上的应用和发展,为舰艇各级指挥员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与船艺、海洋地理、海洋水文气象、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密切相关。主要任务就是:按照军事要求选择最佳航线,保证准时准点完成航渡任务;在战斗中进行舰艇机动和战斗航海作业,以充分发挥己方兵力、兵器的使用效果;在执行各种战斗任务时,完成各项航海保障工作。[4]
航海英语课程所设置的十个知识模块,都可以融入军事航海的思政元素。航海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背景课程要避免单纯地以航海知识为主体这一现象,密切与舰艇航通指挥专业相结合,向船艇作战学科靠拢,以满足船艇部队岗位任职需求。如海上通信模块中,可以适当地融入海上巡逻、联合军演等与军事航海相关的内容作为思政融入点,让学员充分了解新时期船艇部队遂行的海上多样化军事任务,培养学员良好的政治军事素养及战术素养。如在航海气象知识模块中,可以将美军“全空间覆盖”的气象海洋(METOC)概念作为思政融入点,让学员了解船艇部队航海气象保障的现状及与世界强国之间的比较,使之强化军事航海保障意识。
四、结语
习近平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尽心引导和栽培。专业课教员也可以像思政课教员一样,在学员的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实践证明,课程思政在航海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专业教员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同时更好地促使学员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死刑整理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8
[3]王海鹏.半军事化管理视域下高校航海文化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3):280-282.
[4]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M].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7.
[5]关业伟.航海院校航海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航海教育研究,2014(3):37--39.
[6]郑尚龙.航海技术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教育探索[J].航海教育研究,2020(1):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