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推行,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导向,对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核心素养强调历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在教育部明确提出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体系的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虽然被列为了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教学目标,但由于不少教师对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仍不够准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教学经验也有所不足,因此这一核心教学目标的实现仍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
一、合理设置探究问题
从核心素养观念来看,由于唯物史观是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首先就必须要从唯物史观培养入手,结合课程内容来设置一些合适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历史问题展开思考,使其能够在思考问题、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并总结出解释这一规律的相关方法论与历史观,最终逐渐形成唯物史观,实现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例如在进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展示鸦片战争时期、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初期及近几年的人民生活相关照片,并提出“这几个时期的人民有着哪些不同?”“不同时期人民的衣着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在短短一百多年间,人们的衣着与生活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等类似问题,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细节,从中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一来,由于学生在经过七年级课程的学习后,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往往都能够结合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等不同时期的中国社会背景,对问题展开深入思考,教师只需在纺织技术、服装产业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等方面进行探究思路的启发、提示,学生就能够逐渐认识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方法论,而其唯物史观也会随之形成并得到较好发展。
二、优化历史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家国情怀发展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虽然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进行了评价,但更多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历史知识,是否在考试和测验中取得理想的历史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在情感价值、道德品质层面的发展,并未体现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对此,在未来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优化历史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在情感价值层面的发展情况,确保课程评价的全面性。例如,教学“解放战争”这一单元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此时,有学生指出:“因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以民族解放为己任,始终站在人民的一边,得到人民的拥护,其中,淮海战役被誉为‘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便是最有力的证明。”还有学生指出:“因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爱国就是爱民族、爱人民。”这是学生家国情怀得到发展的重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较高的评价,肯定学生展现出的家国情怀。此外,教师还可借助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其他核心素养的发展,如,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能力发展不足时,可以在课程评价环节指出这些问题,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建议,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有力提升其史料实证能力,实现历史素养的发展。
三、创新课后作业形式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具有目的性,根据课程内容来展开针对性教学设计,以实现某一项学科核心素养的专项培养,同时还需具有全面性特点,引导学生解决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并对其多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找到不同学科核心素养间的联系,学会灵活调用多项能力素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优化,同样还需对课后作业形式加以创新,将有关历史知识的各种实际问题引入到课后作业中来,设计出开放性、综合性的课后作业,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作业任务,使其能够拥有运用多项学科核心素养的机会。例如在进行《动荡的春秋时期》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春秋时期列国林立、百家争鸣、历史错综复杂的特点,鼓励学生在课后坚持搜集各种发生于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或是先由教师指定某个成语,之后再由学生搜集相关成语故事,同时将各个成语故事的出处、发生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整理记录下来。在后续课堂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随机抽取1~2名学生,以口述形式将自己积累的成语故事分享给大家(仅依靠简单的故事记录),并解读成语故事的深刻内涵,之后将每节课的成语故事相关文字记录粘贴在教室墙壁等位置,以免学生后续搜集的成语故事出现重复。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同时,对春秋时期历史拥有更多了解,同时还能够通过搜集资料、口述故事、感悟传统文化(成语)的过程中,使自身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锻炼。
四、情境化的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更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改变教师单方面输出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进行教学,把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方能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作用。所以,历史教学应该以科学的视角来建构课堂情境教学模式。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课堂提问”或“章节测验”等方法,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历史基础、自学能力,并对其进行整体的分层和剖析。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确保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自己的学业。例如,在初中历史中,教师在教学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时候,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在班级里设立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6—8名成员,每个组里有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有成绩一般的学生,团队的力量比较平衡,这为合作学习和改善课堂气氛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为学生设立“新中国成立以前发生的事件”的情境创设,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自己拟题目,完成一次如《辛丑条约》的情境演绎,还原那个时代的情境。这样,就可以把历史和现在的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民族力量,以及伟大的家国情怀,从而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历史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专业特点,并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巧妙地应用到课堂上。在历史课程中,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增加新的亮点,把核心素养融入教学之中,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从而使初中历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洁.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04):39-40.
[2] 田俊兰.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3(02):20-22.
张夏.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问题设计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15):99[1]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