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于学生主动学习,善于主动讨论,乐于参与课堂教学等能力的培养逐步落到实处。新课改要求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起来,这一点要求在《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汇集了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贴近生活,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之中,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人文特色景象。譬如:用所学知识解释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为何居住在窑洞之中。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解决,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何为“窑洞”,此时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具来展开分析。“窑洞”这种建筑物对十二、三岁的初中生而言仍是较为陌生的,而网络技术使我们能以图片的形式将窑洞这种建筑物投影至黑板上,让学生了解窑洞的特色,感受黄土高原人们的生活,从而解决此类问题。如此借助教具,使得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极为发达,而我们面对的初中生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往往对课堂中呈现出来的网络媒体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中合理的采用多媒体、互联网教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于传统课本的以文字内容为主,多媒体教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将课本较为抽象的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更加利于学生理解。譬如,七年级上册书本中《大洲大洋》一框内容,仅凭借讲述很难将七大洲五大洋之间彼此的联系理清楚,而借助多媒体教具,可通过图片、视频的形式将世界如何从一个整体分裂成不同的板块这一演变过程播放出来,帮助学生的理解,加深印象。
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课本内容也越发的丰富,其中不乏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存在。譬如:七年级上册的《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这一框内容。地球在初中生的概念中就是一个球体,而球体上有什么,是如何分布的对初中生而言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内容。在此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利用地球仪及地图此类教具,以具体的实物模型、图片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的认识。
一、教具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板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书写板书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件相对较为费时的事情,而如今教师可利用图片、多媒体教具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传统的黑板板书,使得课本内容更加形象化,更加具有条理,使知识结构更加的清晰明了,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图片教具,使得课本内容更加的生动,将教材内容图片化,化抽象为具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自发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培养师生合作能力
教具还可以培养师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绝大多数教具都不是简单的重复和仿制,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研究、创新策划、构思设计,检验完善等环节,整个过程都是创造性的劳动,需要团结协作。在使用教具的过程中,师生一定要学会运用科学知识、生产工艺技术,并尝试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这也需要师生团队取长补短,共同努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譬如,在学习地形类型这一课时,师生不妨一起动手制作简易的地形类型纸张图类模型,根据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利用剪纸,将地形类型“剪”出来,使知识点在图片模型上凸显出来,更加直观。也可利用橡皮泥,对五种地形类型进行捏制,使各种地形类型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涵盖的知识点十分广泛。其中,地理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历史部分内容又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要化抽象为具体存在一定的难度,过去的历史也无法再现,这就使得直观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尤为重要。而图文并茂既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突出特点,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无法使学生如做实验一般,亲自动手操作,感受新事物生成的过程,过去的历史也无法再次上演。因此,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一些图片、历史文物等,如明清时期留下的一些珍贵的老照片,教师可将之打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以直观的感受到历史气息,从而使得抽象的文字变得更为具体,加深学生对于课本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具选择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一)典型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具的选择,需要根据课堂实际需要,择优择典型进行选举。典型教具才能反映教学问题所需,才具有代表性。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清晰的形成对于历史事件、地理事物的正确认识从而推动教学秩序的有效开展,提高课堂效率。
(二)客观性
教具的来源良莠不济,无论取自网络抑或是教师动手制作,都需注意教具所传达观念的客观性。初中学生正处在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课堂中所接收的信息极易对其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教具的选择上,教师需要注意把握其客观性,使之能够正确客观的反映历史事件或解决其他课堂需要。
(三)直观性
课堂教具的使用,是为了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便于学生理解相对抽象的文字知识。因此,在选择教具时,应该选取能够直观鲜明反映课本知识需要的,要选取明确的,具体的,便于学生观察理解的。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
(四)开放性
课堂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配合。教具的选择制作,也可教师学生协同合作。初中阶段的学生较之小学期间,动手制作能力均有所提升。故而在教具的选择制作过程中,教师可大胆鼓励学生,由学生作为主导,分小组进行选择制作,并于课堂中进行展示。一则,让学生参与制作,加深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二则,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升课堂的积极性。
三、教具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方法
(一)作为课前导入,提升学生兴趣
以《秦统一中国》一课为例,教师可在课前布置相关的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秦始皇嬴政这位人物,并用图画的形式将自己心目中的嬴政绘制下来。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将学生的画作进行展示,并由学生来分享自己的绘制思路,将不同风格的画作进行对比。由此调动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且通过预习绘制,学生已对秦始皇这位人物有了一定的认知,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推进教学进度。
(二)作为地理事物的再现,化抽象为具体
以七年级《地形类型》一课为例,在课本中介绍了五种地形类型,分别是: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书本中对于这五种地形类型的介绍,主要依靠文字以及部分世界上典型地形区为例。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要充分理解五种地形类型各次的特点,难度较大。因此,可在课堂中设计一个小组活动,将学生分为五组,分别对应五种地形类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剪纸和剪刀,通过自己的理解,将五种地形类型用剪刀剪出来,并派学生讲述裁剪的理由,由此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
(三)作为最后小结,帮助学生记忆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绘制成思维导图,可用小报形式呈现。将所学内容用框架的形式呈现出来,即可达到总结概括课堂内容的目的,又可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发现自己的知识疏漏处,查漏补缺。
四、结语
多样化教具的使用,对于课堂教学有一定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亚军.图片资料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7(04):107.
[2]张翔.从“粗看”走向“细读”——《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图片资源的有效运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7(Z1):36-39.
[3]兰秋华.图片资源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学周刊,2012(0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