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历史课堂,不仅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还限制了学生的拓展学习能力。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实际学情、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教学设计,重点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核心素养。
一、跨学科教学
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中的"九一八事变"为例,为了能在情感维度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东北人民在这一时期的生活境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在松花江上》这首歌作为辅助教学资料,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思考问题: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和歌词内容,思考作者为何要离开家乡?其次在歌曲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在乐声带来的听觉刺激下,学生主动走进那个黑暗的年代,在品读歌词的基础上加深对这段历史的感触,了解那个时代人们过的是水深火热的生活,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而以歌曲的方式走进作者内心,不仅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由此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这是因为地图属于最常见的一种历史教学资源,怎样将其充分利用并提取所需历史信息,是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性学习技能,而想将该技能更好地掌握则需具备较强的地理读图能力。例如,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有关知识点时,不仅会辅助历史地图进行讲解还会涉及相应的地理知识,比如"下西洋"中的"西洋"指的是哪一海域;其次下西洋的路途经过的国家有哪些。通过文字资料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很多学生不能确定具体位置,而历史地图恰好能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渗透基本的阅读地图方法,再由史料组织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在图中获取所需历史信息。比如在《明史-外国传》中的“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起是也”,学生能在地图中圈出大致的西洋范围,以这种方式将地理读图有机结合史料阅读,让学生形成跨学科能力。
二、课堂提问
例如,在"日本明治维新"的课堂教学中,教材中留出较大篇幅介绍这一事件的发生背景,学生独立阅读资料难以清晰梳理事件的发生背景,基于此教师应以洋务运动为基点,组织学生站在外部、内部这两个层面分析,日本为何必须进行明治维新。在PPT中展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黑船事件"与"德川幕府陷入统治危机"四张图片,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
第一,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时,近代的日本与中国均被迫进入到近代化历程,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除了发生时间基本相同,还有哪些共通之处?日本爆发明治维新前,处于怎样的内忧外患境地?该问题是以横向视角对比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区别联系,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立足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利用对比图片的方式感受存在的内在联系,从中掌握近代历史的整体发展趋势,清楚认识到西方列强选择侵略近代日本与中国的必然性。
第二,关于明治维新的相关改革措施,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两个问题:(1)近代中国与日本为了挽救社会与民族危机,均实施了近代化改革,而明治政府主要从哪些角度制定改革措施?(2)近代中国与日本实施改革的时间基本相同,而且目的均是出于挽救国家危机,但是为何实施明治维新的日本能够跻身于当时的资本主义强国,与近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大相径庭?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洋务运动知识,体会处在内忧外患中的日本与中国采用的解决策略,从而意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因为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导致在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两个国家“分道扬镳”。
三、深化课堂内容
培养家国情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并以此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即突出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而关于家国情怀的培养,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如下:首先选用包含家国情怀内容、突出人文素养的史料展开研习,有针对性地树立学生价值观念;其次设计合适的问题,教师要将历史有机结合现实,找出两者的契合之处,引导学生领悟发展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最后凭借模像直观,以影像资源刺激学生的学习感官,为学生播放饱含爱国主义情感的红歌、纪录片等,使学生在无形中形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例,教师先为学生播放和长征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在真实的影像资料中感受长征途中红军的艰辛,而长征途中的传奇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在此基础上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长征途中红军遭遇哪些困难?(2)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红军为什么没有选择放弃长征?(3)红军以坚强的毅力终于实现了胜利会师,在这一过程中铸就了长征精神,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4)红军以血肉之躯保卫祖国,如果没有他们的舍生忘死便没有今日的幸福生活,历史并非用来重复,作为新时期的初中生,我们在和平时代能为维护祖国和谐安定做些什么?为学生播放纪录片能够形成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利用直观的影视镜头例如“爬雪山”“过草地”,表现红军不畏艰险的精神,而途中的传奇故事有利于强化视听感受,在《七律·长征》等诗篇中激发学生对红军的敬佩之情,反思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启示其刻苦学习,形成深厚的爱国热情。
四、合理运用历史故事
例如在"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这样的故事背景假设:老师乘坐时光机来到了北宋东京,请问老师需要怎样做,才会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融入那个时代的生活?先让学生预习单元知识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各学习小组选出代表从这四个角度提出具体的做法,至于教师要在讲述过程中适时抛出问题,以重难点或是学生忽视之处为主,在活动结束后同学生一起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进行归纳,这种故事编演的教学模式不仅广受学生的认可,还会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但是历史教学仍是以知识讲述为主,历史故事仅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不能因为过于突出这种教学方式而喧宾夺主。再比如涉及"西安事变"的课程内容讲解,可以播放和"西安事变"相关的话剧作品,通过话剧还原西安事变的真实场景,而演员们的生动表演能够直观展现西安事变内容,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观看完毕之后,教师需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感想交流,强化他们针对这部分知识的情感认知,或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重新创编话剧的剧本,以自身的理解演绎西安事变,通过这种方法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在生动的历史故事中提高自身历史核心素养。
结语
初中历史教师应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强化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此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另外,教师要全面分析学生的普遍性学习特征,按照单元教学内容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由此打造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吴玉泽.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科技视界,2022(14):155-157.DOI:10.19694/j.
[2]燕芝.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5):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