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既要掌握学科知识,亦要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将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形成有机融合,使教学质量得以切实提升,则为当前历史教学中被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本文结合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况,进而立足核心素养的视角,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展开探究,以供参考。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已有一定的时间,但从当前开展情况来看,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在教学时更倾向理论知识的讲解,或是组织学生着重练习习题册中的习题。然而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历史课堂较为乏味,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难以保障教学质量。从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来看,课程知识需要学生识记的知识点繁杂且较多,学生所采取的方式则为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导致所学知识的灵活性不强,学生并未真正掌握历史知识。此外,在课堂教学时,师生角色也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意识与动机,课堂中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与平台也相对较少。而历史素养需要学生切实参与课堂活动,能够与教师形成有效互动,如此一来,则导致历史素养教育无法有效渗透和培养,从而难以满足新课程教学培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唯物史观——开展合作教学
历史知识的传授与教育,需要学生首先具备良好的唯物史观素养,以便学生在后续学习历史知识时,能够更好地对历史进行理解,实现历史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既要体现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亦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在有效思考中更好地走进历史。对此,教师则可开展合作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相对和谐的环境下,逐步提升自身自主性、合作意识,使其能够通过独立思考问题、合作分享交流的方式,切实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当中,实现历史素养的有效发展。比如,在“百家争鸣”部分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则可在导入环节为学生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然后提出:孔子反对苛政,这从他思想中仁正的内容可以看出来,那么孔子的其他领域还有哪些成就呢?以此引出课题。进而在此基础上,则可组织学生成立各个小组,让学生围绕本课题内容展开思考讨论,如“什么是百家争鸣?百家有哪些?争鸣什么?”等。这样,学生对这一历史概念及其意义则能够获得更好地了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还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唯物史观素养,一举两得。
(二)时空观念——创设直观情境
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发展等各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历史知识,提高对历史认识的深刻性。针对这一素养层面,教师可充分发挥新时期多媒体技术的价值作用,为学生创设直观情境课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在直观情境中更好地认识历史,促进其时空观念素养的良好形成,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质量效果的目的。例如,在“原始农耕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则可利用多媒体影视功能,为学生呈现这一时期的历史生活状态,如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等内容,让学生在直观画面中了解原始社会的生活场景。这样,学生亦能够从思想上、情感上融入其中,从而对这部分历史知识形成良好的认识与理解。之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这部分历史知识,则能够帮助学生打破时空限制,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时空观念。
(三)史料实证——引入可信的历史材料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课程中涉及诸多历史事件及人物,通过学习历史,既能够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概况,也能够为后人提供借鉴与启示。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既要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亦要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历史教育及发展要求,使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历史素养得以真正提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需改变学生的被动式接受知识的状态,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历史材料,以此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比如,在“东汉的兴亡”课程教学中,教师则可为学生呈现与之相关的各类历史材料,如汉光武帝陵系列的图片、王莽篡权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历史资料等等,继而让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这些材料进行自主阅读、分析和思考,如“东汉是如何兴起的?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等。这样,学生既能够通过分析材料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亦能够在分析材料的过程当中,铸造其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四)历史解释——创设合理问题
历史解释素养指学生能够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与方法。对于这一素养能力的培养,则需要教师重点关注历史问题的合理设置,以便学生更好地思考并回答问题,在回答的过程当中,实现历史解释能力的有效锻炼与提升。具体在设计问题时,还需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置,使学生能够更具探究欲望的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解释,使其能够从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良好发展。比如,在“三国鼎立”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则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播放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相关的视频,进而据此向学生提问,如“从这两个战争情况来看,你能对三国鼎立的形成做出解释吗?三国鼎立是如何形成的?”等。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发言。这样一来,学生的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及学习效果则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家国情怀——联系现实生活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其无不体现在历史当中,也是学生应具备的良好历史素养及德育品质。在这部分的教学开展中,教师则可通过引入生活元素、生活现象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学,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更为切实的感知,从而逐步提升其家国情怀。比如,在“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则可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现状及其变化,运用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下直观感受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进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直观对比,使其逐步意识到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感受国家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结语
核心素养作为新时期课程教学特别提出的教育内容,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则需充分把握好历史素养及其内容,进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将历史素养的培养与课程知识形成融合,促使学生能够切实实现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志华,王兴龙.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教学方式的探讨[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2(6):135-137.[2]姚怡超.深度学习视域下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22(9):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