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日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而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选择。本文旨在探讨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期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探究性学习概述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收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交流分享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态度。这种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合作性等特点,显著区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2高中历史新课程对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2.1课程标准中的探究性学习导向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和平台。同时,课程标准还规定了一系列与探究性学习相关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以确保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和评估。
2.2教材内容与探究性学习的结合点
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探究性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寻找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切入点。例如,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史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来探究其真相和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问题,设计一些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的探究课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脉搏。
2.3教学目标与探究性学习的契合度
高中历史教学目标与探究性学习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契合度。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实现历史知识的内化、迁移和应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他们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探究性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实现历史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时,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探究任务和活动,确保探究性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尤其是结合人教版教材实施探究性学习时,创设问题情境成为了启动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关键。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还要敏锐捕捉学生的兴趣所在,巧妙地将两者融合,设计出既具时代感又富含历史底蕴的问题情境。比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的“古代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时,教师可以构建一个跨时空的设想:“假设你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的城市规划师,面对繁华的市井生活和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你将如何规划长安城的布局,以确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与民众生活的和谐?”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贴近学生对古代生活的想象,还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如功能区的划分(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的平衡)、交通网络的设计(水陆交通的便捷性)、以及防御设施的构建(城墙、护城河的作用)等。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唐代长安城的复原图、复原视频以及考古发现的实物模型,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下,仿佛穿越时空,亲自参与到历史的创造中,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动力。
3.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问题情境的激发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点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个性化的探究方案。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对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为了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例如,在探究“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可以分组让学生分别扮演维新派、革命派、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验不同思想流派的立场、观点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各自扮演角色的思想主张、历史贡献及局限性展开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构建对历史事件的多维度理解。这样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3提供丰富资源,支持探究过程
为了确保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够顺利进行,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且多样的学习资源。首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访问权威的历史网站、在线图书馆等,搜索与探究主题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其次,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借阅与探究内容紧密相关的历史书籍、期刊文章等,以获取更深入的学术见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学思之窗”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和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深化理解。在资源获取的基础上,教师还需教授学生如何有效筛选、整理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如使用批判性思维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利用思维导图整理信息结构等,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3.4反思与评价,促进深度学习
反思与评价是探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深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每次探究性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这包括回顾探究过程中的思考路径、方法运用、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情况;总结探究成果和收获,提炼出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新认识和新理解;同时,也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探究成果,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同伴评价则能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成果。通过这些评价活动,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素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提供丰富资源支持以及实施多元化的反思与评价,可以更好地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金鹏. 指向核心素养的逆向教学设计实践探索——以高中历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J]. 教育科学论坛, 2023, (31): 28-31.
[2]张利娟, 冯一下. 同根共生,互鉴益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J].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 43 (05): 5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