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历史作为一门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深度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历史知识的表面内容,更要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原因和影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因此,探索如何借助深度学习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深度学习的特点
其一,深度学习强调理解的深度。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知识记忆,而是追求对知识本质、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的透彻把握。学生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形成全面而深入的认知结构。其二,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习者不盲目接受信息,而是对所接触的内容进行质疑、分析和评估,能够辨别真伪、权衡利弊,从而形成独立的见解和判断。其三,深度学习具有知识的整合性。它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关联,构建起更为完整和综合的知识框架,使学生能够从多维度、跨学科的视角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其四,强调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学习者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新的情境和实际问题中,展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历史学科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为遥远,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学生来说显得陌生且缺乏吸引力。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内容,学生难以理解其与自身的关联,从而产生疏离感。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氛围沉闷。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历史知识的记忆,通过大量的背诵任务让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抵触情绪。学生觉得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兴趣和热爱。
(二)缺乏深度理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以知识记忆为主的现象。教师通常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等内容,以应对考试。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点,而没有真正理解历史的内涵和意义。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发展规律。在学习鸦片战争时,学生只是记住了战争的时间、结果等基本信息,但对于战争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等缺乏深入思考。
三、借深度学习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播放历史纪录片、展示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能让抽象历史变得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在讲述中国古代史中的“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内容时,可以播放相关的历史纪录片。纪录片中生动地展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统一六国的战争场面以及统一后的各项重大举措。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仿佛身临其境,能更直观地感受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教师还可以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图片,让学生惊叹于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进一步加深对秦朝强大国力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讲述历史故事和角色扮演
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以“三国鼎立”这一章节为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故事讲述活动。让学生提前准备自己喜欢的三国人物故事,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等。在课堂上,学生们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些故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模拟赤壁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决策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各方势力的决策依据,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和理解。
(三)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在学习“工业革命”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哪些重大影响?”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逐渐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历史发展脉络,提升历史思维水平。以“鸦片战争”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从英国的工业革命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到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贸易顺差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组织历史辩论,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开展历史辩论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关于“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历史辩论。正方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因为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反方观点则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学生在辩论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辩论活动,学生能够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论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结束语
总之,借深度学习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通过运用多媒体资源、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以及组织历史辩论等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深度学习的理念更好地融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静.初中历史课堂实现深度学习的问题导引研究[J].名师在线,2022,(36):49-51.
[2]兰巧蓉.让学习真实发生——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2,(36):88-90.
[3]宋立明.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实践[C]//新课程研究杂志社.新课改教育理论探究论文集(二十五).黄骅市南排河镇赵家堡中学;,2022:2.
[4]秦霞.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初中历史主题教学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2,(28):71-73.
[5]邓冬艳.初中历史深度学习教学应对策略探析[J].新教育,2022,(2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