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思考的先导。初中生认知水平有限,情感态度价值观尚处于发育形成阶段,难免会对书本中的知识、难点产生困惑和疑问,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但是也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引起教师高度关注。在常规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学情掌握不准确、备课不充分、授课时偏重于知识灌输,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理解问题的时间不够多、方法不够灵活。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激发学生兴趣,趁势导入课堂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疑问。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导入新课,并在导入环节提出问题,让学生比较自己的问题和教师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选择教学资源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差异和年龄特点,选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的资源。
例如,在学习《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与宋元都市繁荣相关的影视资源,在课前播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的繁华。视频结束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繁荣的表现有哪些?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都市和文化二者之间有何关系?教师在授课时应着重梳理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是联系、发展的,存在历史逻辑。例如,在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繁荣为市民阶层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而这些新兴市民阶层需要开展一些符合自身阶层品位的文娱活动,为宋词元曲等新文学体裁的出现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传统的知识讲解方式容易让课堂变得乏味,导致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课质量低下,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避免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探究问题为主导,使他们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避免对学生指手画脚。问题情境可与生活相关,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情境,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创设让学生感到陌生的情境。
三、开展合作学习,提升探究能力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历史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更好地交流。小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讨论和思想碰撞,形成新的想法和观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探究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维持好纪律。最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性发言,表扬那些思维活跃、表现优异的学生,并指导学生得出合理结论,做出适当补充。
例如,教师在讲解《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可以将班内学生分为两个历史小组,一组找出隋炀帝杨广的功绩,另一组找出他的过失,然后两个小组共同讨论隋炀帝杨广到底是“功大”还是“过大”。在小组讨论中,为了取胜,学生会积极搜集史料,设计各种问题来考验对方小组。双方辩论的过程也是思想交锋的过程,这一过程会提高学生的史料搜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搜集所需资料,同时注意维持课堂纪律。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发言,让学生了解到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讨论的目的在于培养问题意识、锻炼思维能力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不是追求胜负。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证明。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研学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纪念馆、红色革命基地以及与历史相关的旅游景区和古建筑等,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调节学生的身心压力,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逐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讲解关于近代战争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让学生感受那段历史。通过导游的讲解和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能够体验到战争的残酷,感受革命先驱们不畏牺牲、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珍惜生命、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意识,并自觉将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提前安排好活动流程,将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防范突发事件,坚决维护学生的权益。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进行观察和思考,而非走马观花。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应让学生撰写活动心得,总结经验教训。
五、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发问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历史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历史基础,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各种问题。学校应创造一个鼓励学生发问的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猜想并进行验证。只有在学校层面大力鼓励质疑和提问,整个校园才能形成敢于质疑的氛围。
六、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加强对问题培养意识的理解和认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以此为核心对历史课程进行科学调整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元化指导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通过不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开展实践活动,以此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褚为然.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0):120-122.
[2]马德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方法[J].中学课程辅导,2022(2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