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患者的中医药治疗现状及进展
徐雅君 任文明 杨文旭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徐雅君 任文明 杨文旭,. 中风患者的中医药治疗现状及进展[J]. 当代中医药,2021.10. DOI:10.12721/ccn.2021.157099.
摘要:
中风最早出现于《内经》,为中医常见疾病。中医上认为,中风主要是因虚、风、火、瘀、痰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与致死率高等特点,对患者健康与安全的威胁极大。中医药是临床上治疗中风的有效手段,并积累了多丰富的治疗经验。本文从中风辩证分型、基本方加减治疗、针刺疗法等方面对中医疗法对中风病治疗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 中风中医药治疗进展
DOI:10.12721/ccn.2021.157099
基金资助:

中风也叫“脑卒中”,该病多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大脑神经出现功能性障碍所致[1-2]。患者多为急性发作,临床表现以肢体不协调、神志不清、语言不利、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为主;部分患者还可见严重心脑血管症状,极易致残或致死,且有较高的复发率,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增加社会及家庭负担。我国中风病的发生率较高,并且呈现出升高势态[3-4]。在予以患者中西医治疗后,患者症状通常可得到缓解,但多数患者治疗后会遗留程度不同的后遗症,如失语、肢体僵硬、挛缩肿胀等等,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威胁极大[5]。中医药在中风病中的应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一定优势。本文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入手,对中医药在中风病中的应用进行进行了综述。

1  中风的病因病机

中风病是一个独立疾病,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较多,病理变化机制复杂。总结既往临床实践,可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下述几种:

一是,风邪入侵,筋膜失于濡养。正气亏虚是疾病发生的基础,中风病的发生同样与正气亏虚有关。《内经》中指出:中风病的根源即“气虚邪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也指出“皆因风邪中于经络”所致[6]。这些皆认为风寒外邪是中风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是,痰瘀痹阻,蒙蔽清窍。中医认为,人体阴阳气血平衡失调,致使痰浊、淤血形成是导致中风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中以痰症最为多见。近年来,临床上关于痰瘀问题在中风病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受重视。在中风病中痰浊与瘀血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可对中风病的发生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三是,气虚血瘀,脉络瘀阻。中风病患者多以中老年人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元气、气血衰竭、肾脏精气亏损现象,脑络中血行不畅,故而极易因瘀阻而引发中风。《素问·脉解篇》中也指出,肾虚元气亏虚是导致中风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总的来说,中风病病因机制较为复杂,而风邪入侵、痰瘀痹阻、气虚血瘀则为导致该病发生的常见病因病机。今后临床上仍需进一步加强对中风病因病机的探究,为该病诊疗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2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2.1  辨证分型研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个体化治疗的体现,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开展具体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有学者[7]对中风症候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探究了中医证型和脑梗死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脑梗死患者中风痰阻络及阴虚风动两种证型最为常见,其次为气虚血瘀、痰湿蒙窍。王彦华[8]在研究中对郑绍周辨治中风三阶段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中风及其先兆症状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元气虚衰、肝肾阴虚是导致中风病发生的主要基础。当前,我国中风病患者虽仍是以中老年患者为主,但老年人肝肾阴虚或气血只是导致中风病发生的一项因素。另外,精血不足、血涩不行同样可造成血瘀症状;而气虚则可造成机体血脉运行无力,进而可造成血流瘀滞,导致痰、瘀、浊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病情,使得肝肾阴亏加重,引发中风先兆。这也提示在中风病的发生发展中,血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故而,防治应以活血化瘀为主。有学者[9]在研究中以中医辨证用药方式对收治的中风先兆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采用中医辨证结合西医治疗的观察组,其治疗总有效率(97.3%)显著高于仅使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72.6%%),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滕晶[10]在研究中指出虚、风、气、火、痰、血是导致中风病发生的六种常见病理因素;同时有学者认为该病发生和痰瘀、气虚有密切关联,症型上以气血虚弱、阳亢热盛较为常见,临床治疗时应以通腑气、针药与功能锻炼为主。

2.2  基本方加减治疗

2.2.1  益气活血法  中医理论认为肝肾不足、痰瘀阻络是中风病发生的常见诱因。益气活血法是临床上治疗中风病的常用方式。有学者[11]对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研究,在常规中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醒脑通络片治疗,结果显示采用联合治疗的治疗组其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分析其疗效机制,主要是由于醒脑通络片在改善患者脑缺氧缺血状态、减轻缺血性脑损伤方面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减轻患者脑水肿症状,发挥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另外,缪峰[12]在研究中也对收治的114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了研究,在常规脑络通胶囊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化瘀通脉汤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4.2%vs77.5%)(p<0.05);提示化瘀通脉汤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方面有积极作用。

2.2.2  滋补肝肾法  肝肾阴虚是中风的基本病机,因虚致浊,血浊污脑是中风病发生的病理核心。滋补肝肾则可达到濡养脉道、增水行血的效果,可促进血流通畅、浊祛血行的效果[13]。因此,中医上通常将补益肝肾、化浊行气作为治疗中风病的基本疗法。杨克勤[14]在研究中采用补肾益髓通络汤为收治的中风病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96.67%。另外,有学者[15]在研究中采用杜蛭丸(巴戟天、杜仲、当归、黄芪、淫羊藿)对收治的150例中风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显示其疗效明显高于仅采用黄杨宁片治疗的对照组(p<0.05);其主要是杜蛭丸具有补肾益气、活血痛苦哦的功效;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杜蛭丸还可减轻缺血时血管通透性及脑水肿症状,有利于提升患者脑组织耐缺氧能力,且可发挥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功效,对于改善中风患者病情症状有积极作用。

2.3.3  祛风化痰法  中风病的发生通常以肝肾阴虚、气血阴虚为本,以风痰、瘀阻为标。因此,中医上通常结合中风病病机,将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作为治疗的常用手段。有学者[16]就收治的中风患者以中医辨证为依据开展活血化瘀法治疗,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2.13%。另外,有学者[17]以自拟化痰祛湿法为收治的中风患者实施治疗,结果限制其总有效率达到96.67%;李琴福[18]采用化痰通络汤合星蒌承气汤加减方为患者开展治疗,结果显示其总有效率达到93.75%。诸项研究均提示祛风化痰法在中风病治疗中能够发挥积极功效。

2.4  针刺疗法  针刺治疗也是中医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手段。现代研究显示,在中风病治疗中实施针刺治疗可达到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对于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细胞聚集、改善微循环有积极作用,从而认可达到增加脑血流量、改善患者脑组织缺氧缺血症状、减轻脑组织损害的效果。同时予以患者针刺治疗还有利于增加纤溶系统活性,减少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而达到促进出血部位血块溶解吸收、缓解患者病情的效果。郭瑞友[19]等在研究中采用早期针刺疗法为针刺组40例中风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显示针刺组患者认知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及伸进功能缺损(NIHSS)评分均优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5);提示早期针刺治疗在改善中风病患者心理、生理、社会功能方面均有一定疗效。此外,金肖青[20]等在研究中以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方式对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4.2%,提示该疗法在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同样可发挥积极作用。

3  问题与展望

中风是中医学中对各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已经被国际医疗组织列入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加强对中风防治的重视十分必要。中医治疗在中风病中应用经验丰富,并具有一定优势,中医药物基本方加减治疗、针刺治疗等在中风病治疗中均可发挥一定积极优势。但当前中医治疗在中风病中的应用上仍存在有治疗方案不严谨、缺乏规范、统一的辩证量化指标、医生治疗观念带有主观性等不足之处,故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今后仍需加强对中医治疗研究的重视,逐步建立客观、规范、统一的中风辩证分型标准,提高中风治疗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为中风病治疗效果的改善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2]赵亚伟, 傅天, 张彦利. 中医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193):119-122.

[5]史骏超, 樊文朝, 崔晓,等. 近10年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 智慧健康, 2019, 005(015):60-61.

[6]季丹丹,吴承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服药饮品探析[J]. 中医文献杂志, 2011, 29(005):29-31.

[7]罗家祺.275例中风中经络的临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陕西中医,2009,30(2):155-157.

[8]手彦华.郑绍周教授辨治中风三阶段[J].中医研究,2009,22(2):60-61

[9]刁丽梅,何乾超.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30例[J].中医药信息,2008,25(1):54-55.

[17]杨俊红.化痰祛湿法治疗缺血件中风患者30例l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7,47(34):105-10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