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空间能力是学生学习地理这门学科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只有具备了地理空间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对地理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因此,初中地理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基于此,文章针对初中生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旨在帮助相关教师更好地开展地理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形象思维
地理空间形象思维主要涵盖具体的地理事物、现象以及模型等等,且具有形象化、逻辑推理性、创造性等基本特点。
1. 引入观察法组织教学
就空间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要引导学生将脑海中关于地理事物的表象进行延伸。初中学生脑海中存储的信息已经非常复杂了,所以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甄别,通过提取脑海中正确的表象信息丰富自身的空间形象思维。例如,在学习“北美洲地理特征”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北美洲的地形结构有一个在空间层面的清醒认识,任课教师可以这样描述:“从地势起伏上看,北美洲地形主要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分别是东部山地高山区、中部平原区以及西部山地高原区……”通过这样直观的描述,可以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大体勾勒出北美洲的轮廓,并对其空间形象产生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复杂的地理信息简单化呈现,将平面的内容立体化呈现的教学方式,无疑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2. 精心设置教学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思维本身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因而,在组织教学时,任课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探索价值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尝试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双胞胎弟弟会比哥哥晚出生一天呢?”根据学生的常识,双胞胎的出生大都是不会间隔这么久的,这就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也可以顺势引出地球自转以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等知识点,并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显然是有助于学生空间形象思维的培养的。
3. 合理运用地理图像
读图是一个感知的过程,也是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素质与能力。通过读图,学生可以较为直接地获取到地理空间分布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气候”的相关知识时,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观察某地所处的经纬度、海陆位置,让学生判断该地区可能所处的热量带,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如,在学习“我国山脉分布”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我国山脉分布情况有一个直观印象,教师可以出示一幅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示意图,并根据地图中的对应位置引导学生指出不同的山脉名称,同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顺次相连形成一个山脉网络,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对我国山脉走向形成一个直观认识。
二、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思维
地理空间定位思维是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在空间层面上进行位置判断的一个心理过程。简而言之,地理空间定位思维即是判断某个地理事物“在哪里”的思维活动。在学生地理空间定位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参照物,如选择一些较为主要的经纬度或是地理事物作为参照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判断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赤道、北极圈,或是我国的秦岭淮河一线、长江等作为参照物,通过建立这些典型的地理坐标,让学生养成参照对比意识。当然,在选择参照对象的时候,不仅可以是一个点、一条线,也可以是一个更为宏观的事物,重点是要与被定位地理事物相接近,这样才方便学生形成地理记忆。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结构思维
进一步提升学生地理空间结构思维的培养效果,任课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活动,通过考察和观察的方式对地理事物进行体验、感受。而通过直接的考察与观察,也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所处的状态。此外,作为获取地理感性知识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地理观察与考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地理事物的空间形象。大家知道,对初中学生而言,受限于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对周边事物的观察和考察过程中,他们往往只能停留于表面,难以把握事物背后的本质,也往往难以做到耐心、细致的观察。鉴于此,任课教师在组织地理考察活动时,要善于引导,要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大量获取增强自身地理空间知识的感性体验,从而引导他们养成观察、考察地理事物的习惯与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地理考察活动组织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明确观察活动的目的。教师在对具体地理事物进行考察、观察的时候,首先是要观察地理事物、现象以及地理要素的分布状态。观察与考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考察的目标以及具体的细节性要求。教师所设置的观察目标和要求越细致,学生的观察效果和收获就会越理想。鉴于此,在组织观察考察活动时,任课教师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两个点,即“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关注的目标是什么”。只有这样,学生在参与相关活动的时候才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才会有意识、主动地观察地理事物。其二,在组织相关活动时,任课教师要注重对相关观察方法的讲解,并注意观察考察顺序的排列。中学生缺乏充足的生活经验,也缺乏系统、完善的观察技巧与方法。所以,在组织相关活动的时候,任课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观察考察方法,并拟定出有效的观察考察顺序,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活动开始时要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观察考察效果,助力学生空间结构思维的培养,而不是使课外考察活动变成学生个个“放飞自我”的单纯的“游山玩水”。
结论:初中阶段是学生沉淀积累知识,为未来打基础的黄金阶段,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阶段。学生学好地理知识,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能够开发自己的空间思维,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与此同时,地理空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形成地理学科思维不可缺少的能力。教师需发挥自身的引导和指导作用,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及归纳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从不同层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
参考文献:
[1]卢海燕.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J]. 知识文库,2022,(06):124-126.
[2]任新强.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 家长,2021,(22):133-134.
[3]张永红.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 科教导刊(下旬),2020,(18):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