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学生体育素养的生成机理研究
任旸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任旸,.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学生体育素养的生成机理研究[J]. 中国体育科学,2021.5. DOI:10.12721/ccn.2021.157950.
摘要:
体育素养的成长、发展是一项动态、持续的过程,也是决定和影响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目标设置的重要因素。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应以“健康课堂”为基础,综合优势育人资源,通过推动家校社多方协同,搭建体育教学创新平台,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在强体能的同时,实现健康习惯、体育道德的整体培养,生成良好的体育素养。通过以健康中国为背景,对中学生体育素养的生成机理、培育策略进行系统化论述。
关键词: 健康中国中学生体育素养生成机理
DOI:10.12721/ccn.2021.157950
基金资助:

体育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路径。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开展体育教学时,要强化“以体育人”功能,重视学生健康营养知识、健康运动习惯和运动意识等多元内容的综合培养,全面体现体育学科“健康为本”的核心优势,彰显素养教育导向下的学科要求。

1聚焦“大健康”育人理念:中学生体育素养的生成机理

以健康育人理念引领学生体育习惯与意识培养,是彰显体育人文关怀,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从学生体育素养培养角度看,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既能培育学生熟练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也能强化学生对身心健康的理解与认知,助力学生生成良好的体育素养。

1.1实现学生体育技能体能的生成

体育技能与运动体能是体育学科的基础功能,也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养成体育素养的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设计体育教学方案、开展体育实践教学,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体育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掌握各项体育运动技巧,提高个人运动感知、运动审美等综合技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可能[1]

1.2实现学生体育习惯的合理培育

体育习惯是确保学生生成体育素养的关键因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将运动健康的积极价值以合理的方式融入教学实践,使学生充分了解体育的多元价值,塑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为学生生成体育核心素养提供现实基础,学生在生成体育锻炼习惯,也进一步加深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

1.3实现学生体育道德的有效养成

体育道德是“德体一体”育人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体育素养的核心要素。相对于传统“重体能、轻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而言,通过挖掘体育教学蕴含的道德精神与人文审美等内容,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充分感受、生动体会体育文化和规则礼仪,并将个人对体育的理解有机转化为个人的道德素质。

2构建“大健康”育人体系:中学生体育素养的生成策略

培养中学生生成良好的体育素养,既需要做好体育领域的知识教学,也需要将运动生理学、健康营养学等关联学生健康的知识内容融入教学。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健康意识,使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体育素养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2.1追本溯源:营造学生体育素养生成的最佳环境

健康是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其中包含了心理健康、品德品行和体能技能等多样内容。通过改善家长、社会对中学生健康的充分认识,积极盘活各类体育健康资源,使体育教学回归学生生活,营造“以体育人”的完整生态。一是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协同的体育教学机制,为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训练、生成体育健康素养奠定良好基础。通过整合不同场景下的优势体育资源,完善中学生体育学习的支持体系[2]。要为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营造最佳氛围,使学生真正将健康理念融入生活、学习等不同场景。二是要进一步巩固学校体育的主导地位,通过开展“家长体育教育”,培育家长掌握体育辅导技巧,通过积极完善家校衔接机制,破解家校沟通协作不畅、体育生活化缺失等现实束缚,强化家长的督促育人与协同育人理念,提高“家校协同”模式下体育教学协作育人成效。

2.2创新驱动:打造学生体育素养生成的最佳体系

在健康育人理念指引下,学校要对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因素进行合理分解,通过引入智慧技术和全新教学模式,培养中学生形成积极、完善的体育学习思维,通过重构体育育人理念,实现学生体育素养生成与体育教学创新的一体衔接。其一,智慧驱动,优化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环境。在智慧育人场景下,要通过利用智能穿戴设备、智慧系统,建立面向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系统,通过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状况、运动轨迹等内容进行持续追踪,激活中学生体育素养生成的良好动能。其二,课堂驱动,全面提升体育课堂效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围绕学生兴趣、体育教学目标,营造多元化的教学情景,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关注学生运动技能、基本体能的培养[3]。同时,要做好学生体育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引导,通过引入拓展训练法、游戏教学法等新颖、趣味的训练方法,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生成体育素养。

3结语

在“生本教学”、“五育融合”等理念指引下,在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素养时,要坚持以学生体育学习诉求为核心,以核心素养育人为指导理念,通过融合学生差异兴趣、习惯差异等多种因素,积极回应学生的多元学习期待,助力学生生成良好的体育核心素养,使体育教学实现本质性转变。

参考文献:

[1]孔祥宁.体育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对接和融合——兼论体育核心素养和体育学科素养[J].四川体育科学,2018,(06):126-129.

[2]赵富学;王云涛;汪明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01):128-137.

[3]周生旺;程传银;张翠梅;李洪波.体育本体论下身体素养、体育素养与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06):32-38.

作者简介:任旸,男,1989.11,汉族,辽宁法库,理学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天津市第八中学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