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习课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贺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贺伟,. 基于复习课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J]. 地理研究进展,2024.2. DOI:10.12721/ccn.2024.157019.
摘要:
讨论了复习课的组织意义和实践意义,分析了综合思维素养的层次要素,以及通过复习课实施培养的价值要素,通过引入实例,阐述了以复习课培养高中生综合思维素养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加强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提供些许助益。
关键词: 高中地理复习课综合思维素养
DOI:10.12721/ccn.2024.157019
基金资助:

复习课是常常被人忽略的一个环节。单从课型来看,它的结构简单,内容枯燥,不过是对已学知识的消化和再认识,然而从功能来看,复习课是学生学而致用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加大对复习课的重视和有效组织,以复习为切入点开展知识的再建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复习课的开展与实施不能仅着力于复习,以有所指向为抓手,在复习过程中引入课程性质和课程思想,并巩固练习,才是它最终的落脚点。为此,论文以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养为例,探讨了复习课的有效开展。

一、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

综合思维素养是指学生能否运用综合思维来解决地理问题的一种思想意识和技能,它由两个具象且含有不同功能指向的要素构成。

一是能力要素,综合思维素养首先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要求学生在面对地理问题时能够厘清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够梳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维度,及其与地理学整体性思想理论的关联。此外,综合思维素养还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出发,系统的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网络关系结构;而“动态”则强调学生能够从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角度来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客观揭示地理环境形成的原因及规律,掌控地理环境变化的特点及方向。

二是思维要素,思维是个体大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定义和概括的过程,从抽象到具象,有赖于思维的逻辑性和灵动性,并通过思维而形成的准确感官。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特定的思维方式,而仅就地理学科来说,地理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因而,学生必须具备综合思维,才能客观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联系,通过将时间和空间进行有机的整合,综合分析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规律。因此,地理综合思维素养中的“思维”要素是以“综合”为根基,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二、以复习课开展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养的意义

综合思维是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它立足地理学整体性思想,要求学生基于综合视角来探究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时能考量和判读地理要素对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综合素养。在常规课中,综合思维素养是抽象的概念性质,学生对它的认知和理解均来自字面含义的解读,及其相关联的知识体系。这一概念映射于学生思维中,其实用价值的发挥不足以反映本身价值的十分之一,要充分利用综合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要通过复习课将在常规课中所学的概念性质进行提炼和再建构,而这也就赋予了复习课一项重要使命,同时也集中诠释了复习课的组织意义和实践意义,即:它的组织意义在于反哺和咀嚼某项系统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一种技能;而它的实践意义则在于通过模拟来实施巩固和练习,以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以复习课开展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策略

与常规课不同,复习课教学需要引入大量实例,以实例分析为抓手,围绕某一特定地理环境开展知识建构,在这一过程中着力突出两个要点:一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思想,二是构成地理综合思维的三个维度,即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域综合。而这就要求教师将复习课全过程都置于整体性思想的视野下加以开展,带动学生通过要素、时空和地域三维度分析,对某一特定地理环境进行概括和解读,研判已有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所需条件,将知识的巩固过程转化为问题的解决过程,再以整体性思想为最终的落脚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如以长江流域为例,开展流域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分析。教师可通过长江流域全图让学生对地域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点进行概括,如上中下游各自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发展概况、资源分布、重要城市和存在的优缺点等等,首先树立起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意识,形成整体性思想,进而通过要素综合分析、时空综合分析和地域综合分析,明确流域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已知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综合思维研判开展流域综合开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要素。因本课的最终落脚点是“达成某些条件”,为此,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教师还需让学生通过综合思维的运用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所提观点的依据除了地理学的整体性思想之外,必须还能科学论证长江流域上中下各游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与相互渗透的,并举例说明,引导学生能充分利用综合思维当中的能力要素和思维要素展开观点论证和辩驳,形成合理化建议,从而通过复习课使他们的综合思维素养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此外,为提高以复习课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效果,教师还可将构成综合思维的三个维度按学生的层次水平进行有机的组合,同时厘清要素分析的先后次序。如对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时,引导学生将要素综合分析置于首位,首先明确长江流域现有的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辅以时空综合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相关资料对比和归纳长江流域地理过程的演变,最后从发生演变的原因入手,对该流域展开地域综合分析,从而形成系统的地理综合观点,以确保所述观点的可行性,对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结语:受教学理念和教学条件所限,大多数高中生都缺少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训的媒介,目前所依赖的校企合作,也远远不能满足高中生的实训需求,在这样的前提下,复习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平台,更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因此,加大复习课的教学力度,发掘复习课的教育功能,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良豪,李春军,邓谋雨.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科学论坛,2021(34):20-23.

[2]赵迪.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科幻画报,2021(12):231-23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