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心理学对网络言论进行引导研究
王敏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敏,. 基于社会心理学对网络言论进行引导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21.9. DOI:10.12721/ccn.2021.157089.
摘要:
网络言论在传播过程中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产生显著的影响,错误的网络言论会误导人们的认知,为人们带来消极错误的观念。因此应该加强对网络言论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文首先对网络言论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网络言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网络言论引导
DOI:10.12721/ccn.2021.157089
基金资助: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量快速增长,人们获取网络信息的渠道也更加便捷,人们通过手机APP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相关的热点信息,有效满足人们对于各类信息的需求。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获取所需信息带来了巨大便利,但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如果不加识别辨认,可能会接受到大量的虚假信息,给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干扰。目前各种网络言论甚嚣尘上,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均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如何对网络言论进行有效规范和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1 网络言论的传播现状

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平台以及社交网站等获取热点事件信息,信息获取更加便利,促使人们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也不断提升。在网络热点事件快速传播过程中,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人们在获取网络热点事件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公开发表自己对于热点事件的观点和想法,进一步提升热点事件的关注度,推动热点事件在网络上的发酵[1]。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真假难辨、鱼龙混杂,围观者在关注网络热点事件的过程中难以对信息进行有效甄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助网络热点事件散播一些不良思想,将可能会引发围观者的负面情绪,进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好奇心是人的固有属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对于新鲜好奇事物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在出现网络热点事件之后,人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去关注了解热点事件的原委,并持续跟踪热点事件的进展情况。不管是重大时政要闻、还是社会民生问题,还是明星八卦等内容均是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2]。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思想也开始涌入我国,借助一些网络热点事件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产生影响。在网络言论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围观者可能会受到网络言论的影响,其人生理念和价值观念可能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网络言论也会受到附和者和围观者感性化和情绪化认知的影响而出现变化。可见网络言论随着不断的发酵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同时网络言论难以有效控制,容易受到他人的利用。在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网络热点事件进入人们的生活,各种观点的网络言论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如果网络言论本身宣扬的是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那么其必然会给人们和社会带来积极正向的影响;如果网络言论本身传播的是消极悲观低下的负能量,那么其必然会给人们和社会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网络言论进行规范和引导,促使其向着积极乐观向上的方向发展。

2 网络言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是运用心理学理论来研究社会关系的学科,比如社会与人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人的相关关系等。基于研究维度的不同,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可以整体分为个体层面研究和群体层面研究两部分。个体层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个体交往、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个体的发展等;群体层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群体结构分析、群体行为规范、种族偏见与歧视以及文化风俗等。网络言论的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可以采用社会心理学进行分析。

人们均是在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个体,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言论也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在接受到网络言论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网络言论的影响[3]。而基于前文表述网络言论是一把双刃剑,其是否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取决于网络言论自身的性质。同时信息接受者对于网络言论的认知判断能力也至关重要。2019年某高校女生宿舍因为床上放置玩偶并逾期没有进行整改,被通报批评和取消奖学金。该事件发生后快速在网络上传播,引发了学生们的热议。高校为了避免该事件进一步发酵,及时出来对事件进行澄清,表示通报批评是因为玩偶体积过大并且摆放不整体,影响了宿舍的环境;同时并没有取消该位同学的奖学金。即使高校出来澄清后,该事件依然在网络上不断发酵,并引发学生们对于高校查寝其他问题的热烈探讨,比如垃圾桶里不能有垃圾、宿舍桌子上面不能放东西等。借着宿舍查寝床上放置玩偶事件,学生们纷纷对于查寝中的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泄自身的不满情绪。基于心理学理论,情绪是个体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心理体验,因此学生们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他们内心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重要体现。多数学生均认为宿舍是学生们较为隐私的存在,希望在学校查寝的过程中能够适当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同时学生们还表示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应该自己管理宿舍。

从该事件可以看出虽然高校及时出来澄清,但是依然引发了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特征,学生们可以更为开放的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网络言论受到学生们群体感染会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信息和情绪的传递,形成社会感染。社会感染具有爆发性特点,容易引发非理性行为的产生。因此对于网络言论不加引导,任其发展,将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再比如近些年经常出现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性骚扰事件,这关系到高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更容易引发学生们的关注和不满。这样的网络言论持续发酵,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于高校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同时对于整个学生群体来说,他们受到网络言论的影响,往往会降低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一些网络言论产生错误判断,进而产生更为过激的言论或行为,对于整个校园文化甚至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2019年底我国爆发新冠疫情,随着新冠疫情的快速传播以及感染人数的快速增加,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恐慌。在疫情初期,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各种虚假新闻在网络上快速传播,一方面对于社会公众关于疫情的认知产生了误导,另一方面影响了抗击疫情工作的正常开展。比如某些网络言论过分夸大某些地区的疫情情况,造成严重的社会恐慌;还有一些网络言论突出某些药物在新冠肺炎治疗中的效果,进而引发人们抢购。针对新冠疫情,国家相关部门及时出来披露相关信息,引导人们进行正确认知,严厉打击虚假信息的宣传,保障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稳定社会情绪,积极推动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提示我们在网络言论传播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规范和约束,促使其向着预期的方向不断发展。

3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网络言论引导策略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言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网络言论会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有效拓宽人们的视野,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另一方面网络言论中的虚假不良信息也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错误引导,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网络言论进行引导,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网络言论的引导需要全体社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对不良思想进行坚决抵制,才能够有效遏制虚假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人们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升自身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接受网络信息的过程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甄别,避免受到网络虚假信息的蛊惑而降低独立思考能力,进而附和推动网络舆论的进一步发酵。除此之外,网络言论的引导还应该采取一些强硬措施,特别是在常规措施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的传播进行规范和约束,对于恶意传播虚假不良信息的行为要进行相应的处罚。我国《关于办理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对于发布网络信息诽谤他人并构成犯罪的应该依法进行处理。可见网络言论如果不当依然可以构成犯罪行为,这也表明网络可见虽然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征,但是网络空间依然不是法外之地。人们在发表网络言论时,应该进行理性的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言论在社会发展中能否发挥正向积极作用取决于它自身的性质,如果对其进行有效规范,便可以发挥它对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作用;如果对其不加限制,任意发展,将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对于网络言论应该正确看待,理解网络言论是人们内心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在网络空间的一种外化表现。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相关部门还是个人均应该对不良言论进行抵制,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从而更好促进社会的积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珺琦. 自媒体时代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2):69-70+112.

[2]邢旭东. 网络舆论诱发网络群体事件的关键因素[J]. 新闻研究导刊,2018,9(03):5-6.

[3]李伟平. 网络名誉权与网络言论自由的冲突与制衡——再论“微博第一案”[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5):21-2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