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书本的启发,本文选择《奇葩说》第六季作为案例,分析其营销传播及广告行为的特点。
一、《奇葩说》第六季营销传播形式总结
1.内容质量过硬,综艺流量全网发酵
《奇葩说》作为一档吐槽类娱乐综艺节目,不少人的印象对其都是极度夸张且重娱乐化。但《人民日报》曾表示《奇葩说》这档节目看似娱乐化,实则非常注重观点和价值输出。在使用与满足心理的驱使下,用户也更愿意观看那些能够从节目中满足自身需求的内容与信息。而《奇葩说》这档节目从最初的辩题筛选环节,到节目机制,再到赛后受众反馈,无一不满足着用户期待。
首先,辩题内容有足够的争议与话题。该节目的辩题筛选机制并非随意的,而是经过节目组在开播前的征集和筛选,力图于每个辩题都有足够的话题度引发受众的二次讨论与转载。比如:正确的废话还要说吗?奇葩星球黑科技,可以随意买卖时间,你同意吗?等,都是当下年轻群体的痛点问题,足以引发热议。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辨,也会给当代年轻人带来不一样的观点思考,引发受众热议,带来全新的认知。
2.交互性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
线上渠道,《奇葩说》在第六季采取独家平台播出,并用各类新媒体矩阵前期引流。爱奇艺留出自己的开屏界面以及首页大图宣传广告留给该节目做宣传,在每周四周六循环播放。同时,选择知乎、微博等平台作为该节目话题讨论的主要平台。也在微信、抖音、百度等app中发布话题,让受众进行相关辩题的讨论,针对不同的辩题还会发布投票,大大的增加了节目内容与受众的触达率。
线下渠道,《奇葩说》第六季邀请多个广告主举办活动。《奇葩说》第六季的主要赞助商京东,更与奇葩说实现了双赢。京东在过年期间推出京东奇葩年盟、京东超市年味体验官等一系列活动,为奇葩说这档节目做了宣传,还在京东收获了一大帮奇葩说的忠实粉丝,促进消费。其次,《奇葩说》跟各大美食铺在全球联合开办了816家开杠店,不同城市的观众都可以到店体验节目中的环节并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受众沉浸式体验《奇葩说》的乐趣。
二、《奇葩说》第六季广告形式总结
1.全场景式广告植入:软广却硬 ---- 诚恳打广告,惹人喜爱
《奇葩说》采取贴片硬广+弹窗硬广+全程角标+现场场景植入。传统植入式广告明明是广告,却偏偏不肯撕下面纱宣称自己是广告,极大地破坏了用户的审美体验,激发来受众的逆反心理。《奇葩说》正是抓住了观众的这一逆反心理,用大大方方的方式打广告,强硬植入式广告也可以变得诚恳。
节目主持人马东就曾自我调侃表示《奇葩说》是一个广告节目,然后才是个辩论节目,他会自我打趣:人红是非多,节目红了广告多,现在进入广告时间。《奇葩说》让广告变得真实又诚恳。软广硬打,因为诚恳、不做作的表达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奇葩说》广告植入的“诚恳”是社交的万能钥匙,也能成为植入式广告的决胜妙招。
2.花式口播+广告融入内容:掌控“注意力”--- 突如其来的神转折
受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会使得广告内容被潜移默化的记住。因此,虽然植入式广告相较于传统广告,不具备完整描述产品属性、实现对产品系统性介绍的优势,但依然得到了广告商的青睐。《奇葩说》广告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懂得合理运用观众的注意力重心。这其中的诀窍就在于:对节目定位调性定位的把控,以及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转折。
最妙的地方就在于,这样神转折的广告语抓住了观众注意力最集中的一刻,给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给人带来荒诞式的喜剧美感,能观众留下格外深刻的印象。马东最后的“神转折”广告语不仅仅是在打广告,这种对节目氛围的调节,能使得节目调性轻松活泼,还利于广告传播。
3.彻头彻尾的娱乐化----引起受众期待
现代人观看综艺节目最大的心理动机之一就是追求享乐,娱乐成为了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奇葩说》作为一款娱乐类综艺节目,其广告的妙处就在于实现了广告植入和节目调性的一致,形成了从节目本身到广告内容的娱乐化。受众在散漫状态下,更容易被有趣的艺术现象吸引,植入广告的娱乐化使得广告内容不再枯燥,而呈现出一种泛娱乐的特质,自然也就成为观众追逐和讨论的话题之一。
携程的说走就走,携程安排、贝壳找房的动动手指不用跑,好家就在贝壳找等广告语简洁明了,又新奇有趣,契合节目调性的同时还表明了产品属性。《奇葩说》见缝插针的口播植入、有趣的广告小片以及新颖的情景植入上也体现出来了广告的娱乐性。通过在娱乐性话题中用诚恳且娱乐化的方式巧妙植入有趣的广告语,让广告变得彻底娱乐化,使得受众观看广告也并不产生太大的排斥心理,甚至会期待反转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