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体系的重构
唐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唐迎,. 融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体系的重构[J]. 新闻传播研究,2022.8. DOI:10.12721/ccn.2022.157068.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媒介形式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发展到多种媒介融合状态,这也向新闻传播工作者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是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中坚力量。面对新媒体的冲击,需其刻不容缓地调整并重构教学体系,以此培养出复合型人才,辅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已经到来的融媒体时代。本文结合融媒体时代的特点和现状,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分析了架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 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教学体系
DOI:10.12721/ccn.2022.157068
基金资助: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肯定了我国网信事业的新进展、新变化。201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传媒界政协委员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马利也在两会上提出:媒体从业人员的转型变得愈发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互联网上传播信息的媒体介质也需要跟随信息化时代的脚步,继续进步完善;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地重构和发展。

一、融媒体时代重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体系的背景

(一) 融媒体时代的提出

融媒体是近五年来才被提出的全新理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信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产物,也是网络时代未来发展的重要媒介和手段。融媒体模式中包括了多种媒体形式,其中既有纸媒等传统媒体,也有电视广播等新媒体技术。然而,融媒体并不仅仅只是多种媒体形式的总称,其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在“融”的众多衍生义之中,有调和、和谐这一解释。因此,融媒体的概念不仅包括多种媒体的简单集合和堆砌,它还代表着不同媒体形式的相互配合。通过多种媒体形式的交叉使用,最终达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状态。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早已不满足于从相对较慢、较繁琐的纸媒来获取信息。然而,新媒体形式传递的信息又如浪潮般汹涌,有时读者很难从众多碎片化的信息中找到重点。可以看出,不同的媒体形式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将它们进行整合,做到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不同诉求。

(二) 融媒体时代的特点

首先,打破新闻传播隔阂是融媒体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新媒体形式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数字信息传播盛行伊始,传统的纸质媒体的关注度直线下降,两种媒体形式之间自然就形成了竞争关系。《孙子兵法》中提到不战而屈人之兵,革命战争时期也提出化敌为友的政策。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壮大,传统媒体逐渐化敌为友,将新媒体看作自己宣传的一个途径。例如人民日报就于2012年开通了自己的新浪微博端口,以短评搭配新闻影像的形式传递信息,随后又入驻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打破了传统纸媒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竞争与隔阂,用更多元的方式实现了更丰富的信息传达。

其次,融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方式更加丰富。从文字到声音再到图像,新闻的传播方式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实现了从单一传播形式向多种传播形式的飞跃,多媒体技术将声音、文字、图片、影像结合起来,有的新闻甚至会通过与读者对话的形式来传播,从而打造出更加全面且丰富多彩的传播氛围。

最后,融媒体让传播终端数字化。传播终端即是接受新闻的一方,在数字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多种媒体边缘逐渐淡化到最终融为一体,传播途径也逐渐数字化。在这样的趋势下,电信服务商等企业也参与进入融媒体时代,各种数字终端逐渐普及,最终实现了新闻传播整个过程的数字化。

二、融媒体时代重构高校新传专业教学体系的措施

(一)高校新传教学体系面临的挑战

在融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之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除了面临一直存在的四个老问题,即师生问题、课程问题、设施问题、实习问题之外,还需在解决这四个问题的同时考虑一个新问题:如何构建能够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教学体系。

首先,师生问题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新闻传播学专业是由新闻学、传播学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的专业,十分重视实践性。因此,新传专业的师生关系更应该打破常规,区别于“老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授课模式,跳出刻板的课堂思维,打造更为活泛、开放的师生关系。

其次,课程问题。这也是所有问题中最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传统的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实践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培养计划也表示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就导致在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业务性课程而忽视理论教育。然而,理论才是一切学科的立身之本,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实践应用才能够事半功倍,否则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新闻传播学专业知识具有系统化与复杂化。学生需要了解新闻传播史、新闻生产的流程等等课程。为了让学生更细致地理解,通常会将课程进行人为切割,且不同的课程往往是由不同的老师来教授,学生在这样零碎的课程安排下,很难将所有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也无法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新闻传播学专业是一个年轻且不断生长的学科。用青春期的青少年作比,这一学科正处于飞速成长的时期,如同青少年需要不断添置新衣物,新闻传播学的课程设置也需随着时代发展不停地更新换代。但如今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少还停留在新媒体介入前的阶段,仍然以传统报业为主,忽视了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加入后对新闻媒体传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科普教学,导致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纸媒时代,在毕业投入工作后就无法与日新月异的新闻传播行业接轨。此外,在融媒体的不断发展下,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需掌握拍摄、剪辑等等新技能。此种技能培养也需在课程设置当中体现出来。

设施问题和实习问题则与学校实力息息有关。这也与新传人才的培养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设施好了学生的能力才有更好的提升,实习经历丰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新传人才,而这些人才又提高了学校的声誉,从而就会有更多资金购买相关设备设施、有更多的资源来向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如此,高校的新传学子才能更好地和融媒体时代接轨。

(二)高校新传教学体系重构的措施

首先,合理重构通识课程体系。新闻传播是表达观点的窗口,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浮躁时代,学生更应该在大学期间多接触文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自然科学和美学五大领域的通识课程,丰富自己的内涵、健全自己的人格,在将来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够言之有物,传播有价值的新闻,而不是盲目跟风、哗众取宠。

其次,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需要稍微加重理论课程的比例,做学术,“学”和“术”同等重要,不能因为太过重视实践方面而忽略理论知识。为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高校在完成普遍性的核心课程培养计划的同时,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就会收获到区别于常规课程意外的新鲜知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按照需求开设摄影剪辑等课程,帮助学生与当今这个数字化盛行的行业接轨。

最后,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学校也应该及时创新。纸媒时代已经过去,在进行实践课程时,可以通过课堂实验教学的方式,先进行初步的实践探索,后再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内寻找素材。随之,教师可进一步放手,让同学们去校外的各类平台如广播电视、传统纸媒等等企业去感受,多参加融媒体时代的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将所学的知识合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三、 结束语

总之,在融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之下,信息传播的方式不断增多,速度不断加快,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需要随着融媒体的发展,从通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置、实践课程设置等多方面不断改革、创新、重构,继而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闻媒体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林,敦嘉璐. "融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采写编, 2020(5):3.

[2]吴惠凡. 融媒体时代新闻实务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 新闻知识, 2017(5):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