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视域下自我概念的发展呈现
郑泽良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郑泽良,. 社会工作理论视域下自我概念的发展呈现[J].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22.4. DOI:10.12722/ccn.2022.157038.
摘要:
自我概念作为社会工作理论中一个较少被关注到的领域,其应用到实务之中的有其自身较高的价值。自我概念作为连接个体自身和外界环境的重要桥梁,在调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主要把焦点放在自我概念的发展,探讨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变化和其在社会工作理论中的运用优势。
关键词: 自我概念社会工作理论
DOI:10.12722/ccn.2022.157038
基金资助:

“自我”的概念最初应该是由人们大量的生活自我的经验积累和生活体验所积累演变而成。作为主体的我和作为客体的我在哺育婴儿成长期间本是浑然一体着的,在我与各种环境、他人事物的长期交互和作用活动中个体才能够逐步辨分出对他人、他物的兴趣,进而逐步发展完善了有关他本人对其自身存在的一切知觉和一切与其自我活动有关事物的各种评价的"自我概念"[1]。笛卡尔曾经提出“我思故我在”,从哲学领域解释这是唯心主义,但是在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下,他确认了“自我”的存在,是一种历史性的发现。而胡塞尔的“本质直观”强调了“自我”是个无法确定的命题,但是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必须以“我在”为基础,“自我”命题的提出同时也大大推进了自我概念的研究和发展[2]。正统的心理学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讨论“自我”,因为“自我”不能够被观察,而非正统的心理学却不断的对“自我”进行探索,他们尝试从人的经历和体验之中来感受“自我”。而真正从理论领域对“自我”概念开启研究的是詹姆斯,自从1890年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他的发现为“自我”概念的发展奠定了理论的基础。在詹姆斯眼中,包含了经验的"自我"和理论的"自我",经验的自我可以是所有称之为"我"或"我的"事物的总和它可以是一个被动的事物,可称为被知的我或被动我。纯粹的自我,是能动的我或者自主的我,是指一个人知道所有(同时也包含自己主观认识)的事情[3]。接着弗洛伊德又提出并研究了精神分析理论层面的意识自我,在整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中有二个基础思想假设:一是认为,人的灵魂中存在着三种层面的意识,即潜意识层面、前意识层面和后潜意识层次;二是关于人格结构理论的其他三个基础部分,即对伊底、超我和自我层次的分析,弗洛伊德指出,"自我"之下也有一种遵循享受与享乐规律的本我,,“自我”之上有一个由道德约束着的超我,自我作为一个中间部分有着协调上下者关系的重要作用[4]。只有良好的协调好上下者之间的关系,个体才能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如果协调出现问题,那么将会影响个体的精神状态和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在弗洛伊德的思想中,虽然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到了“自我”的这一个概念,但是在他晚年之后却未能够将自我概念的思想分离独立出来而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单独或者完整独立的的理论分析研究体系,弗洛伊德晚年对其自我心理学思想的研究理论能够成为自我概念的基础,依赖于他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其思想的进一步研究和过渡。安娜弗洛伊德作为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弗洛伊德有意让其成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传承人,在弗洛伊德生命的最后十六年深知其父亲的想法,于是接替了父亲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安娜延续了父亲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明确了人格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虽然其父亲弗洛伊德更重视的是伊底的功能,但安娜却更偏向于对自我的功能的探究,明确了伊底是为自我服务的功能,为"自我"概念的单独成章提供了突出的理论贡献[5]。1908年,罗斯和麦独孤一起先后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一书,这也标示着了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给自我的科学研究创造了一个比较专用的舞台,这对自我的科学研究来说,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再后来,米德提出了将自我降落到了社会共同体概念之中。人通过模仿他人建立了自己,并在使用符号引起了别人反应的同时也产生了对自身的影响。人唯有学会了在社会社群中发挥自我的能力同时,也充当社会其他每一位成员角色才能真正形成自己,这样社会成员就成为了一般化的他人,而这种一般化的他人就构建出了一般化的社会共同体。在这样一种相互互动的社会场域中,自身发展的基本力量就源自于个人在心灵中所唤起的对这一社会共同体制度化的反应,自我概念在实践过程中最终也得到了验证[6]。罗杰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我”的概念是习得的。他区分了两种自我概念: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前者是,我认为我是什么样的人,后者是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认为这两种自我概念都很重要,任何一种出现困难都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真实的自我强调的是真实且客观的自我,而罗杰斯强调的是“自我”概念这种概念则是一个人他对自己的知觉和认识是主观的知觉和认识,其中他首次将“自我”与心理健康情况连接在了一起,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概念的提出者[7]。马库斯的自我图式,是指影响个人对相关个体资讯的解码、保存与获取的感知构造。不同的个人自己图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因而这会使其以不同的方法来对待自己。例如,某人因为觉得自己是内向的人而总是避开所有社交场所,就有了一种内向的个人自我图式。个体的自我图式来自于过去经验‚但它一旦建立就会影响着个体的知觉、记忆和对自己及别人行为的判断。马库斯认为自我图式是“有关自我的认知类化它源于过去经验组织并指导包含在个人社会经验中有关自我信息的处理”[8]。人本主义对自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罗杰斯和马斯洛的有关理解上。他们最典型的特征是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该 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有利于维护人的健康形象。社会建构论对自我的研究也揭示出自我的概念和理论并非价值中立的 。传统心理学在自 然科学化的目标驱使下, 排斥意义和价值的考虑, 认为有关自我的研究所揭示出的是具有普适 性的真理, 是关于本质自我的客观描述, 具有价值中立的特性[9]

在针对青少年的在社会工作的实务过程中,对自我概念的应用通常有一个科学的方法,例如应用1、接纳;2、社会工作干预、3.人在情境中反思;4再构[10]。通过这些服务过程来帮助个体改善自身,使其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图式,且新的自我图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可见自我概念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唐淑云,吴永胜.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述介[J].哲学动态,2000(09):31-34.

[2] 赵山明. "自我"的心理学及其他[J]. 探索, 2003(1):1.

[3]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第2版[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4] 秦彧.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自我研究评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29(11):118-123.

[5] 杨慧芳, 王礼军. 安娜·弗洛伊德对自我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J]. 心理研究, 2016, 9(6):6.

[6] 周佳鹂.个体在符号互动中的生成米德“自我”理论探析[J].新美术,2019,40(06):127-131.

[7] 唐淑云,吴永胜.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述介[J].哲学动态,2000(09):31-34.

[8] 廖凤林,车文博.西方自我概念研究中的哲学基础[J].心理科学,2002(03):350-351.

[9] 叶浩生.关于“自我”的社会建构论学说及其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2(03):3-8.

[10] 何东侠.社会工作视角下对偏差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干预[J].法制博览,2016(16):33-3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