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美育视域下中国科普绘本创作缺失的应对
颜开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颜开 ,. 浅析社会美育视域下中国科普绘本创作缺失的应对[J].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2022.11. DOI:10.12721/ccn.2022.157100.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展开,社会美育在当今已广泛存在,科普绘本成为其实施的有效形式之一。据统计,近五年科普绘本在国内整体图书市场中的码洋比重保持上升,但目前国内科普绘本创作在对科普信息的选择、提炼、加工、传递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性、失衡性、重复性、局限性、乏味性等问题,无法满足目前阅读对象越来越高要求、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基于社会美育的时代要求,针对目前中国科普绘本创作的失衡与缺位,探寻科普绘本中“艺术性”、“科学性”与“文学性”之间的有效结合,创作高质量的科普绘本,促进国内科普绘本的自身体系的完善,推动社会美育的建设。
关键词: 社会美育科普绘本原创性趣味性启发性
DOI:10.12721/ccn.2022.157100
基金资助:

一、“美”的召唤与需求

1.1以美培元、美美与共的社会美育建设

18世纪末,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认为其最终目的在于完善人格,实现理性的自由;1922年,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将美育实现的基本途径分为“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三种;2007年,邹豪生在《美与美育》中更是强调“社会美术”为百年树人之大事。社会美育的重要性便在于具有全民性、全面性、通俗性、多元性的社会特点,能通过社会各种资源的灵活利用,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审美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实现“以美培元,美美与共”。

1.2科普绘本美真结合、以美育真的缺失

“美”的本质在于“真、善、美”的统一。而科普绘本的目的便在于通过艺术的美的潜在作用,让读者在美的视觉感受、寓教于乐的思维互动中既能获得理性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感性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做到以美传真、以善感真。但中国目前科普绘本的创作存在阅读对象的低龄化、模糊化,内容知识的偏科性、灌输性,信息转述的繁琐性、乏味性,视觉审美的欠缺性、同质化等问题,无法达到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因此,基于对国内目前科普绘本创作的现状分析,探寻科普绘本创作的改良途径。

二、“美”的完善与创新

2.1从单一到多元:层阶分明的体系构建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运算逻辑和儿童心理学体系中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而科普绘本的作用便在于对知识的传递,因此需要合理地、平衡地把握科普知识与对象之间的适应性。比如美国针对11~18岁儿童的《科学探索者》丛书系列涵盖了初中所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并且在每一个学科的知识上又会从基础的单位知识逐步分级分册上升到综合性概念,并配以专业化、实景化的图片进行具象呈现,能满足儿童在不同认知阶段和学习阶段的知识需求。因此国内目前的科普绘本创作需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指导纲要,在科普绘本的知识种类、表现形式和难易程度上构建清晰、明确、全面的分级分类体系。并且也要大力发展成人科普绘本,调整儿童与成人市场之间的失衡,满足不同阅读群体的需求,最大限度发挥科普绘本普及性教育的作用。

2.2从灌输到启发:灵活创新的思维培养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颁布和“素质教育”的提倡,要求减轻儿童的学习负担并着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能力与个性发展。科普绘本的创作也应该将重心从“知识的教育意义”上转移到“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借鉴学习国外的优秀科普绘本,比如日本的《五味太郎思维游戏书》系列、安也光雅的《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系列、美国史蒂夫·詹金斯的《这样的尾巴可以做什么?》、詹尼·德斯蒙德的《蓝鲸》等,在对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增加对思维启发的引导性的提问、形象化的类比和游戏化的互动等,来激发读者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培养其思维逻辑能力,构建自身的思维体系,从而学会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与创新,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2.3从单向到双向:多维交互的趣味融合

    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文艺功能。科普绘本的对知识的通俗性要求决定了其表现的趣味性需要。在对科普信息的转述上,需要尽力摆脱传统的、单一的、晦涩的直接说明形式,灵活运用文学的抒情化语言、艺术的创造性形式、科技的多元性媒介,最大限度地利用书籍本身对材料的兼容性和空间的可塑性,将科普绘本打造成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生动的知识空间,在趣味化、游戏化的互动中丰富读者对科普知识的认知维度和阅读体验。比如儿童绘本《和老鼠记者一起去奇幻王国》将不同的气味融入插画页中,打破了传统书籍局限于视知觉的感官交互;英国DK公司出版的《DK翻翻玩百科》便利用了纸媒的空间可塑性,以立体书的形式丰富了读者的视觉空间,同时也增强了立体思维的感知与建立。同时,合理地运用3D技术、VR技术、AR技术、触控感应技术等新兴数字媒体技术也可为科普绘本的创新提拱更多的技术可能,比如英国保罗·维尔的《科学跑出来》系列将AP技术与科普绘本相结合,给读者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拓宽了科普绘本的表现形式。

2.4从共性到个性:独特多样的艺术面貌

随着读图时代的转变与不断发展,图片的多样性变化使人们对图片的敏感度和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再加上引进版科普绘本带来的市场冲击,中国科普绘本创作的内容须在横向上不断延展,纵向上不断深挖,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聚焦中国科技元素,增强文化与科技自信。此外还应该深入具体生活中,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科学,讲好身边的故事。而在表现形式上,则应该有效发挥“艺术”与“文学”给科普带来的独特优势,发挥创作者的艺术个性,在合理的范围内对科普知识进行创造性表现,提升科普绘本的辨识度,例如陈振盼的自然科普绘本《大峡谷》以写实的绘画手法和丰富的分镜运用来展现自然地理的神奇多姿;安也光雅的风景科普绘本《邂逅风景》,以水彩柔和的笔触,诗意的氛围再配以简短的抒情文字,描绘了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自然风景;再如霞子的“科学童话”《酷蚁安特儿》系列,将科普、童话、科幻、历史、传说等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多元融合的创新体裁,使读者能在真实与虚构、科学与幻想中穿梭,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知识的维度。

三、结语

科普绘本的本质便是通过绘本的艺术形式,对大众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的形象化、通俗化、艺术化的表达与传递的教育媒介。而面对国外引进版科普绘本的带来的挑战,国内科普绘本的创作需立足于国内阅读群体多样化的阅读需求而不断完善自我,充分调动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艺术”与“文学”的创造性和数字技术的创新性来拓展科普信息表述形式的可能性,给读者探寻科学、探寻世界建立起一个高质量的、多元化的窗口。

参考文献:

[1] 诸葛蔚东等,21世纪以来我国引进版科普童书的出版现状和对策分析[A],《科普研究》2022年第1期74-81.

[2] 吴冬艳 、王童宁,少儿科普图书出版发展趋势与前瞻 ——基于当当、京东童书畅销榜的分析[J], 出版广角,2021(9):31-35.

[3] 徐彦利,论霞子科学童话的多元化杂糅特征[A],《科普创作评论》2021年第1期58,61页.

[4] 柳伟平,当前中国原创畅销少儿科普图书创作出版的特征——基于 2021 年度开卷图书排行榜的分析[A],《科普创作评论》2022年第2期第24页.

作者简介:

颜开,女 ,民族:汉,籍贯:湖南常德安乡,学历 :本科,单位: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