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时代要求和全局高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是新时代的思想精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中学思政课中,是思政教师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中学生中的接受过程,实质是中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过程。新时代,要不断优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融入路径,促进中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认同与接受。
一、中学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要性
青少年阶段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的是精心引导和栽培,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栽培,需要正确的思想引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中,在扣好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期,这就需要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学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自身砥砺奋斗、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发展的要求。
二、中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接受力度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自我角色定位不清晰
当前部分中学生局限于“小我”,不清晰自我角色定位。一方面,中学生缺乏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撑,理想目标功利化、低层次倾向明显,更加强调自我、注重功利,极大忽略了社会发展要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接受度不高。另一方面,部分中学生没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进发展结合起来,不清楚奋斗目标的价值何在,对未来和人生感到疲惫和无奈,因而表现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难以入脑入心。
(二)学校宣传渠道较单一
近来,学校不断拓展思想宣传渠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没有足够完善的课堂教学充分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的理论性。学校课堂教学强调理论支撑,注重用理论解释理论,纯理论性的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难以改变思政课“说教式”的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反馈和课堂互动。另一方面,宣传方式不灵活,学校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依靠思政课,但对思政课教师的关注度、重视度不够,对思想接受的促成因素挖掘不够,导致可利用资源少,从而难以赢得学生的支持和认可,一定程度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接受度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三)思想融入中学生中不够大众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是大众接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众过程的统一。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推进形式与人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还未完全适应,与人们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未完全适应。[]既要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得明白”,还要使人们“听得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 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中学生中的接受路径
科学正确的思想理念,只有通过有效传播被人民群众所普遍理解、掌握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社会群体的共识,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在依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力量的前提下,应选择和创新切合实际的融入形式与方法,用鲜活手段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 学生层面:明晰角色定位,提升自觉性
需要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并将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中学生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应对社会发展、时代变化的能力。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真正读懂、正确定位、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刻入脑中、印在心里。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将新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渗透进青年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并使之自觉践行,才能真正实现渗透的目的,强化学生对新思想接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通过学思践悟,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做到学思用的贯通和知信行的统一。
(二)学校层面:积极宣传,形成接受氛围
1.强调“灌输”作用,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对于中学生而言,外在于个体意识的社会意识形态不会也不可能自发形成,要通过开展持久的教育实践活动方能形成,需要从外面“灌输”进去。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融入与接受度,既要推动思想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使相关理论与实际、实践相割裂。同时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其反馈,让学生自觉接受和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理”。
2.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中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时,难免会感觉到枯燥,进而产生排斥心理。新思想融入思政课中时,应挖掘新时代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这样才能提高他们接受新思想的积极性。要不断丰富活动形式,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入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方面,贯穿进中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各方面。所以,必须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课内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课外通过讲座、比赛等形式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雨细无声”的效果来提升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接受能力。
(三)国家层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
转化话语表达,多用生活化、群众化语言。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就十分擅长运用接地气的生活语言和大众语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摸着石头过河”、“黑猫白猫论”等一系列比喻和意象,把语言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了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要进一步丰富话语表达体系,多采用年轻人的叙事方式和网络语言,把属于当代中学生的青春语言、年轻语言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中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充分利用媒介,促进宣传渠道融会贯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更好地融入到中学生中,这和教育渠道与教育方式的如何呈现是密不可分的。除了重视运用网络平台和智能客户端等宣传渠道外,还要高度重视社交媒体的碎片化效应。配合、利用新闻事件与舆论热点,及时、主动、内嵌式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宣传效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王沪宁出席[J].党建,2019(04):4-5.
[2]王恒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1.
[3]袁秉达.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党政论坛,2019(09):8-9.
[4]黄蓉生,白显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02):140-142.
作者简介:
张芷苇(1998—),女,汉,重庆人,在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市万州区,40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