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是小学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学科教学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从而使学生更加优质地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目标。所以,全面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显得至关重要,也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融入信息技术,实现对二者优势的全面整合,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以及探索,有效实现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通过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更加优质地完成教学过程,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原动力,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为学生构建与学习内容相契合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教学组织中,需要全面考量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规律、学习内容等多个方面,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教学情境,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表内乘法”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构建相应的学习情境:“花果山有一群小猴在山上玩耍,发现一棵大树上长出一个神奇的仙桃,令小猴们垂涎欲滴,都想将仙桃摘下来,此时孙悟空走过来,看着它们说道,要想把它摘下来,需要过我这关!”此时,多媒体教学课件显示孙悟空给出的问题24×25+22×25=?和(24+22)×25=?教师向学生提出:“你们能帮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在趣味情境的引导下,相继做出回答,并发现这个答案非常奇怪,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老师,为什么这两个等式结果一样,算式却不一样呢?”教师借此时机,导入有关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效果。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使教学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学生快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打破教学重难点
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知主要运用形象思维,而学习几何知识时,常常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空间意识,并构建起空间思维,但是因学生刚刚接触图形变换、翻转等情况,许多学生无法形成与之相契合的思维模式,容易出现“一转就蒙,一动就错”的情况,长此以往,不但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组织中,为了解决学生想象力低下的问题,会利用黑板绘图的方式,把整个图形的变化过程展现出来,但是此种教学方式容易浪费宝贵的时间,给课堂充实度带来影响,加之黑板画图始终是平面展示,一旦遇到三维图形的变换,黑板画图难以直观展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信息技术可为学生展示图形变化的过程,学生能看到每个线条移动的变化方向,教师只需动一动鼠标,就能对图形变化的速度加以控制,也可通过正向变化、反向复原的方式,克服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教学质量
信息化教育功能不单局限于常规的信息展示,教师还可运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实现对不同画面的随意切换,确保事物在合理范围内展现出不同的角度,不但能让学生掌握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还能提高学习质量。为此,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精心策划上机训练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当学生一旦遇到学习问题时,可借助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向教师或者计算机系统发出求助,教师结合学生的问题,对其展开针对性的引导与点拨,有助于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强化整体学习效率。
例如,学习“图形的运动”这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图形平移、旋转的理解,教师精心为学生设计上机练习题,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不同的拼接图形,学生在自由训练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的七巧板功能,拼接出不同形状的图形,以便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学习体验感。同时,计算机还能对学生的拼接能力加以判定,不同学生可以选取相应的学习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当学生在练习中遇到难题时,点击求助键,教师可通过计算机终端,观察到哪名学生进行求助,从而对其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保障整体课堂教学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趣味性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有着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的天性,往往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探索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可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借助信息技术,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为学生探索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想象能力激发提供良好的空间,从而改变固有的教育模式,不再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功能,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为学生直观展现出来,加强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突出学习内容的生动化、情境化、趣味化特点,以便牢牢吸引学生的目光,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让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堂学习中,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精心策划合作学习任务,将合作学习任务通过计算机向每个小组进行发送,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学习小组用最短的时间计算出更多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每个合作小组在计算过程中都相互配合,有的学生列算式,有的学生写答案,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活跃。运用此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成员带动下得到激活,能自觉投入小组计算中,强化与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竞争性,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工作展开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教师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形式,从而保障各个教学环节以及流程井然有序地向前推进,并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高质量地完成小学数学的授课过程。
参考文献:
[1]施一梅.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新课程(小学版),2019(10).
[2]董珊珊. 探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科教文汇,2019(22).
[3]王福代.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课程辅导,2020(07).
[4]叶晓琛.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 考试周刊,2020(92).
[5]张莉.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J]. 速读,2019(05).
[6]苏晓华.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方法探究[J]. 中小学电教,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