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具体到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其应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大学英语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语用身份的话语建构。
1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双重特点
大学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所以它既具有作为自然语言的语言学的特点,又具有哲学语言的伦理语言的特点。在语言学中,语言被看作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一理解有三个要点:其一,语言是交流工具;其二,语言的发出者和接受者都是人,换句话说,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其三,语言所承载的东西是“信息”,即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所交流的是“信息”,语言的发出者给出“信息”,语言的接受者对于语言发出者给出的“信息”进行反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话语首先具有自然语言的语言学特点。其一,教师和学生主要通过英语这种语言来进行交流;其二,语言的发出者是教师,语言的接受者是学生,他们是一对教育共同体;其三,教师通过语言信号发出信息,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置,学生作为语言的接受者对教师发出的信息进行反馈、参与到教学内容的实践中,即进行课堂讨论。
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教师语用身份的话语建构
2.1语用身份
教师身份的各种属性和功能只有在课堂交际语境中通过语用化过程才能产生影响。因此,在课堂语境中教师的语用身份选择会体现为各种对应的话语选择,这就关涉到教师语用身份的话语建构。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语用身份的选择会通过各种语言要素或非语言方式反映出来,换句话说,就是教师的话语方式建构了教师的语用身份,进而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和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教师的话语选择建构包含有会话组成要素和复杂的话语实践,前者主要体现为用来称呼或自称词语,体现纠正、赞同、批评、表扬、告知意图的言语行为以及带有情感的语音、语调、语速等。后者主要有教学会话中体现话轮规则、教师的思想表达、教师的叙述风格以及用来传达教师态度的肢体语言等。只有将话语建构实践与教师的身份动态选择结合起来考察,才能更加全面地捕捉教师用来建构语用身份的话语选择。
2.2话题控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各方面内容的过渡及安排,所以在课堂话语中,教师在话题控制方面有绝对的权威.首先是引入考试的话题,然后转换到新课的词汇学习,再转换为新课课文主旨的讨论,最后转换到课文作者的讨论上。显而易见,在课堂话语中,教师是提供话题的一方,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教师提供的任何话题。教师还可以对话题的讨论进行评价、阐述,并根据课堂话语中学生的反应情况来决定何时结束话题,开启下一话题。
2.3语码选择
这里讨论的语码指交际者选择提示自己或对方身份的语言(如英语、汉语)、方言(如东北话)、特定语码、黑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该教师通过讲英语构建自己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语用身份,但在讲到中国传统哲学中与富贵和贫穷有关的名言时用汉语说出了这句话,能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这句名言。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像这样英语和汉语相互切换使用是常见现象,能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4教师磋商身份的建构
任何交际不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都具有对话性,说话或者作者都要对已有的口头或书面的声音实施影响,与此同时还要预测实际的、潜在的或者想象中的读者或听者的反应”。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师话语也是如此。教师借助词汇语义层的投射、情态动词、情态状语、评论状语、否定形式,以及引导期待和反期待的连接词,形成介入资源,暗示自己对文本命题或提议的态度,表现为接受、承认、回应、挑战或反对其他说话人的言语,预期来自学生的可能回应,建构磋商身份。此外,这些介入资源配合第二人使用,让话语的指向性更明确,拉近了与微课学生的距离,形成磋商,促成相似于师生直接交流的氛围。
2.5教师关联身份的建构
在课堂这个特定语境中,教师与学生交换言语信息的同时,也进行着“我是谁”“我与学生有何关系”的身份建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堂话语涉及了师生间的情感关系。教师的关联身份就是在与学生建立情感关系的过程中,通过人称代词“we”、共同话题等策略来实现的。通过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教师在课堂话语中表明了自己与学生同属于课堂教学语境之中,共同参与、合作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从而建构了教师作为学生合作者的关联身份。教师把自己视为整个班级团体的一部分,“we”指代了特定语境中的全体交际者。教师以“we”强调了教学内容的普遍性,知识的共有性,建构了与学生和谐的关联身份。
3教师建构不同身份的语境顺应动机
课堂教学机构性语境中教师不同身份的建构呈现了多样性的特点,而这种多样性又是由课堂教学语境的动态性决定的。在言语交际中,身份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语用顺应过程,是交际者为满足各种交际需要,顺应各种语境因素而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和语用策略进行的动态地对自我和他人在社会网络和交际网络中进行定位的过程。语言顺应论认为,言语交际中语言使用是一个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英语教师在课堂话语中使用何种言语策略和手段来建构自己不同的身份也是由教学过程中某一具体阶段的交际需要决定的,是一个顺应特定语境的过程。教授语言知识点的阶段中,教师建构了自己专家权威的职业身份,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其教学内容的关注程度,同时教师使用多种启发性话语方式也是出于在与学生互动的课堂话语语境中扮演引导者、监督者的身份的需要,是一种对机构性互动语境的顺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对自己不同语用身份的建构主要是出于顺应不同语境的需要。在动态的课堂话语交际过程中,教师或突显自己的专家权威身份,或弱化强势身份建构谦和的个人身份或关联身份,都是为了满足当前交际的需要。身份之间的动态转换具有极强的交际价值,实际上是一种语用策略。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不同身份的动态转换过程中会受到多种语境因素的影响,如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反应、课堂的气氛、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及教程安排等等。而这些语境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突显程度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建构不同身份时在对各种语境因素的顺应上可能存在优先考虑某一种语境因素的情况,而这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高雪松.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能动性与教师身份认同:社会文化理论视野[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1):19-28,146.
[2]李侨.从“身份”的视角探析大学英语写作教师的教学需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7):36-38.
[3]王雪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教师语用身份的话语建构[J].当代外语研究,2020(9):39-43,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