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调整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建设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和辉煌成就证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在理论上是相通的,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因为要解决世界经济问题,不仅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而且需要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1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
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比较系统、完整、成熟、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和积极性、产权制度的有效激励、政府与市场的适当协调、较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等方面[1]。
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是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调整国内国际环境,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全球市场和资源促进发展,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来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以合作共赢的姿态来展现我国的大国风姿。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就是要坚持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2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路径
2.1经济维度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要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意味着我国需要在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方面提出更高的标准,保护广大商家的利益,扩大内需。
一要推进产业链和供应链现代化。优化国内市场与生产供应链的合作模式,降低关键生产环节和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坚持自主、安全、高效的原则,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负面影响。生产和供应链的现代化意味着一国实体经济在微观层面的重组和结构调整,其本质是在新经济全球化中重构国内经济分工,在开放经济中实现产业发展的高度自主和独立。通过推进生产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可以使国内外经济循环更加顺畅,加快形成国内统一市场运行的物质基础[2]。
二要改善要素资源配置。建立和发展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和人力资源有序顺畅流通。加快发展统一优质的数据、知识和技术市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增强新要素活力。
2.2政治维度
要建设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设一个有能力的政府。
首先,仅靠市场经济无法解决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政府需要通过扶持弱者来纠正不平等现象[3]。自由市场经济标榜自愿平等交换的公平正义,但其前提是承认和认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差异。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一直试图通过社会福利和高税收政策来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但却无法改变“深层结构性现实”。为了有效纠正收入不平等,强势政府需要利用其政治权力干预市场,使之有利于弱势工人,并采取政策抑制过高收入。
其次,政府在通过行使政治权力干预市场经济的同时,作为经济主体也承担着相应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应该做出表率,积极融入市场,配合改革。而且,政府也需要对相关的市场权利进行“放权”,推动市场的自由化,让市场进行自主的调控和转变,形成新的市场格局。
2.3文化维度
从文化维度出发,构建中国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战略目标。首先,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文化建设为基础,加快形成符合国际规则、适应全球经济需求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从文化输入到文化输出的转变,成为全球文化发展的贡献者和领导者。
其次,要把文化建设是作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中华文化,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差异,形成包容、开放、多元、繁荣的文化新格局,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通过文化产品的出口,让中国的文化更好地为世界所认识和接受,形成文化交流和文化输出的新格局。
3结语
总之,建设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可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还可以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同时为其他国家提供改革的新方案。从经济角度来看,需要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和供应链,扩大内需,推动过年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在政治方面,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适当的政府干预,提高平衡收入情况,发挥国有企业的榜样作用,积极维持经济的稳步发展;在文化层面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不移地通过发展文化软实力,来丰富和完善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