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身心特征来看,由于学生正处于体育技能、意识、素养等发展的塑造期,兴趣培养目标的确立,更是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切实遵从,且更利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探索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时,应以切实兼顾学生身心特征为参考,做好对各项趣味性体育游戏、资源、活动等的整合与构建,使体育课堂始终充满感染力与生命力。让学生在逐步发展自身体育兴趣的过程中,积极投身于自己所热衷、所擅长、所喜欢的体育项目领域,通过长期锻炼与积极实践,切实获得体育综合素养的深度塑造。
一、小学体育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
(一)没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部分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以自己为中心,在讲解一些体育理论或示范标准的体育动作后,便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教师无法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体育的兴趣。
(二)教学方式单一
小学生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如果体育教师长期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体育课程参与度。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融入趣味教学法,只采用固定的体育训练活动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策略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体育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改变过去只进行单一体育项目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性别、年龄制定层次化教学目标。
例如,开展排球项目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示范标准性的动作来培养学生的排球技能。然而部分小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无法投掷较重的排球。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针对这类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投掷质量较轻的其他球类,同时,让他们练习简单的运动操,以此增强他们的体质,从而提高这类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参与度。教师还可以让身体素质较强的学生自行组队练习。
(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需要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运用激励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认可和支持,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进步,还要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艺和成果。
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展示比赛或分享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告诉他们不同人有不同的优势和进步空间,注重个体的发展而非与他人比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订个人目标,并帮助他们制订相应的计划和实施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探索。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沟通,明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趣味体育教学活动。教师还要结合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体育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借鉴综艺游戏的玩法,将该游戏打造成适合小学生的游戏。在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智力解谜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运动解谜猜猜猜”游戏。教师可以将对应的运动游戏任务发放到每个小组。只要小组能成功完成教师指定的运动游戏项目,该小组就可以获得一把解谜钥匙。每把解谜钥匙都对应着一项运动游戏任务,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全部解谜钥匙的小组即为获胜。在设置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球类、体操类等团体运动项目游戏。小组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教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还可以优化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
(四)在差异化训练中激发兴趣
在充分兼顾学生身心特征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适度优化、全面革新,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落实教学内容时,应以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体质情况、技能现状、发展诉求等为参考,做好对教学内容的差异化呈现。在确保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切实体现的同时,让学生参与不同类型、不同要求的体育项目。借助差异化教学内容的驱动,使不同学生的体育特长得以切实发挥,提升体育课堂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差异化教学内容的确立,也为不同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释放自我搭建了平台,有利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以及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
例如,可结合体育教学需要,让一些身材高挑、耐力良好的学生在自由活动时段进行长跑训练,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让爆发力强、反应迅速的学生参加乒乓球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而在差异化教学内容的作用下,不同学生的体育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这也会为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奠定基础。此外,还可以让一些有兴趣的学生,自主开展体育舞蹈、篮球排球、体操编排等团队型体育项目,以此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体育兴趣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并在长期坚持中塑造强健体魄、发展体育技能、获得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对新课标理念的深度落实,更是引领学生全新认知旅途开启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在借助小学体育教学落实学生兴趣培养时,应以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精设实践活动为铺垫,将体育教学中所需达成的目标,以最易被学生接受的趣味性方式予以呈现,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体育体验、强化学生的体育技能。
参考文献:
[1]郭志伟.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界,2021(16):95—96.
[2]汪良君.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探讨[J].求学,2020(2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