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教育教学康复研究
冯捷杏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冯捷杏,. 听障教育教学康复研究[J]. 中国教育探索,2022.5. DOI:10.12721/ccn.2022.157042.
摘要:
在特殊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听障儿童,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导致他们不能与正常人语言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余敦清作为特殊教育历史上以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将“教育”与“康复”融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教育思想。
关键词: 听障康复余敦清
DOI:10.12721/ccn.2022.157042
基金资助:

一、“康复”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康复”一词,主要针对残疾而言,其义并不简单同于“痊愈”和“恢复”,要而言之,“康复”一词的主体意义,指“残疾者的残存功能和潜在能力,在相应措施的作用下,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论及“教育”一词,我国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康复”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而论,“教育”即“康复”。教育是康复的一种手段,谓之“教育康复”,或者“康复教育”;反观康复,则是教育的基础,康复与教育不可分离。针对听障儿童的康复与“随班就读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培养与提高的关系,没有早期康复,就没有随班就读的提出,没有康复的随班就读,早期康复的成果难以巩固、发展,甚至会得而复失。这不仅有利于纠正我国一味模仿国外特殊教育的倾向,其主张成为探索中国本土化特殊教育潮流中的一朵浪花,推动了中国特色特殊教育的发展,更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提供了镜鉴。

二、“听觉训练”在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就听障儿童的康复而言,在部分先进国家实现较早,我国迟至1983年才出现听障儿童康复机构。20世纪80年代,听障儿童康复尚处于探索阶段,余敦清即开始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国情民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康复实验研究。他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研究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中,从而成为特殊教育界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先行者。各项实验研究结论显示,在听障儿童的口语教学中,听觉训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听觉训练”,指“根据听力障碍儿童听力损失的程度和智力水平,在听力补偿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音响刺激和言语刺激的一种训练”。听觉训练的原则是以听训为主,听说结合。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听障儿童的听觉较为充分地显露出来。口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听障儿童掌握一定的口头语言,即获得“口语”。“有声语言”,即包括“口语”。因为有声语言以声音来表达词汇,首先需要有听觉感受,并通过听觉来接受语言信息。虽然视觉、触觉以及其他感官对语言获得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均受到极大的限制,且处于辅助地位,语言发展则更需要依赖听觉。为此,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听觉训练与言语训练相辅相成,但听觉训练是言语训练的基础。

三、“口语教学”与“手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早在18世纪,欧洲即出现强调以手势为唯一交往工具的“手语教学”与以纯口语为交往工具的“口语教学”之间的“手口之争”。在听障儿童教育中,手语教学出现较早。1880年米兰的第二届国际聋教育会议后,“口语教学”开始得到特殊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受西方国家的影响,“手口之争”亦在中国上演。之后,在国内外听障学者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对于听障儿童教育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了“口语教学”“手语教学”以及“双语教学”等多种方式。面对“口语教学”与“手语教学”之间的争论,余敦清主张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去看待此问题。在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中,余敦清重点关注“语言教学”。此处的“语言教学”,指为使学生学好某种语言所进行的教学。而聋校语言教学改革的关键,必须明确目标语言。对于“口语教学”与“手语教学”之间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他指出,单纯的“口语教学”与“手语教学”均不可取,“口语教学”与“手语教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是一个统一体,必须唇齿相依。无论是手语教学还是口语教学,都必须让听障儿童掌握书面语,都必须有利于听障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有利于其融入主流社会。

四、听觉辅助在语言康复中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前后,我国部分城市开展“防聋治聋”研究,为与之相配合,多所学校开始注意利用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使用助听设备,促进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及至20世纪80年代,对于听障儿童,国人用“育残成才”代替了“残而不废”的观念,注重发掘听障儿童的潜在智力,以实现听障儿童语言的早期康复。针对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应重视助听器的作用。在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过程中,对于有一定剩余听力的听障儿童,应发挥其听力补偿和生理补偿功能,补偿是对损失和缺陷的弥补。此处的“听力补偿”,又可称之为“助听”,是实现听觉康复的前提。听障儿童的听觉训练和听觉使用,有赖于他们的听力补偿,助听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要实现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必须重视听力补偿,发挥助听器的作用。听障儿童应早发现,早配用助听器,早期康复训练,这不仅符合幼儿期是大脑发育和听觉语言发展最佳期的理论,而且有利于阻止听障儿童听力衰退、发音器官僵化,保留语后聋儿童的残存语言。针对超过康复最佳期的听障儿童,强调助听器在语言康复中的作用。

五、可贵的精神财富:余敦清听障儿童康复教育思想的意义

医教结合,成为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余敦清将康复与教育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听障儿童康复教育思想,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湖北省聋校的第一名共产党员,余敦清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深扎根于特教领域,身先士卒,敢为人先,为湖北特教奉献了自己的毕生心血;作为教师,余敦清孜孜以求,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特教知识与理论,为特教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作为学者,余敦清开拓创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为康复教育理论提供了数据支撑,体现了特校教研人员的开拓精神。

回望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经验积累阶段到当前的发展深化阶段,在整段历史进程中,余敦清从普通群众到共产党员,从特教门外汉到行家里手,从理论指导到康复实践,他与新中国的特殊教育共同成长。就余敦清的听障儿童康复教育思想而言,与康复教育实践相辅相成,先进、合理且务实,为他的听障儿童康复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工具,指导他正确地探索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反之,他对于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实践,又作为基础,成为他康复教育思想的来源。可见,余敦清的康复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他能够站在时代的前端,认识到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习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对湖北特殊教育界第一位共产党员余敦清的听障儿童康复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积极响应了习总书记“学习党史”的伟大号召。加之,当前我国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障碍,残疾人群体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学习湖北特教第一位共产党员余敦清的听障儿童康复教育思想,必定能够为提高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质量提供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雷江华.巧手绘人生,毕生为特教——深切缅怀湖北省特级教师、荆楚特教泰斗余敦清先生.现代特殊教育,2020,(9):8-107

[2]岳宗敏.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3438913

[3]余敦清.听力障碍与早期康复.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4-12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