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研究
王啸同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啸同,. 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研究[J]. 中国体育科学,2024.12. DOI:10.12721/ccn.2024.158373.
摘要:
在当代教育语境中,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学生间显著的个体差异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提出挑战。本文聚焦于因材施教与以生为本理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旨在为初中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
关键词: 因材施教以生为本初中体育教学
DOI:10.12721/ccn.2024.158373
基金资助:

一、引言

体育教育在初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更对其心理健康、社交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学生在身体素质、兴趣爱好、运动天赋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传统的“一刀切”式体育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它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学习中获得适宜的发展机会,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理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的设计与决策,例如,在选择体育活动项目时,可以让学生投票决定本学期开展哪些体育项目的教学与活动;在制定体育课堂规则时,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参与规则的制定过程,这样他们会更愿意自觉遵守规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练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练习内容和练习方式。例如,在进行体操练习时,教师先进行示范和讲解,然后让学生自主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选择反复练习某个动作,或者尝试一些创新的动作组合,教师在旁边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给予帮助和反馈。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情感的交流与培养。教师要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表现,即使学生出现错误或失误,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当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失利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失败,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变化和学习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体育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除了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升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意志品质等。例如,在组织篮球比赛时,学生在比赛中要学会与队友合作,共同应对对手的挑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要在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锻炼意志品质。

三、因材施教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等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然后针对各层次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篮球基础扎实的高水平学生,可以设定较为复杂的战术配合训练目标,如全场紧逼防守战术、进攻区域联防战术等,并安排高强度的对抗练习;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侧重于基本篮球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如运球、传球、投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训练,以及简单的两人或三人战术配合练习;而对于初学者或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则着重于篮球基本规则的讲解和基本动作的练习,如原地运球、传球的动作规范,以及简单的投篮姿势学习等。通过分层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避免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情况。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估和调整,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及时将学生调整到合适的层次。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避免分层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向更高层次发展。例如,可以采用隐性分层的方式,不公开学生的分层情况,只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给予不同难度的任务和指导。

(二)个性化教学方案制定

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体现。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运动目标等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设计独特的教学计划。例如,对于一名身体素质较好但对体育缺乏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先了解其兴趣点,发现他对户外运动比较感兴趣后,制定一个将体能训练与户外探险相结合的教学方案。如安排他参加登山、定向越野等活动,在活动中穿插体能训练内容,如爬坡训练、长距离奔跑等,让学生在享受户外运动乐趣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高身体素质。对于有特定运动目标的学生,如希望在中考体育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教师要根据中考体育项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例如,如果学生在跳远项目上比较薄弱,教师可以分析其跳远技术存在的问题,如起跑速度不够快、起跳角度不合理等,然后为其设计专门的训练内容,包括短跑爆发力训练、起跳技术练习、跳远专项素质训练等,并定期进行测试和反馈,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运动目标。

(三)多元教学方法运用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对于喜欢视觉学习的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体育比赛视频、动作示范视频等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教授武术套路时,播放优秀武术运动员的比赛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武术动作的美感、力度和节奏感,然后教师再进行分解动作示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喜欢听觉学习的学生,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动作要领、技术原理等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动作的过程和要点,如在教授游泳时,讲解呼吸与划水动作的配合原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动作流程。此外,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例如,在进行足球教学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不同水平的学生,让高水平学生带动低水平学生练习,共同完成一些小组任务,如小组传球比赛、小组战术配合演练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足球技能,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四、结论

总之,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理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初中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深刻理解并积极践行这一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使体育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有力助推器。

参考文献:

[1]陈斌德. 以生为本优化初中体育教学的探索研究 [J]. 学周刊, 2021, (18): 155-157.

[2]王军民. 以生为本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优化路径分析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1, (05): 72-75.

[3]魏德强.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J]. 体育教学, 2023, (S1): 21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