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
​娜日苏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娜日苏,.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24.4. DOI:10.12721/ccn.2024.157405.
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机遇。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教授,更要注重德育的渗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研究首先从多个维度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继而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措施,包括: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等,以期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新课程小学语文德育教育
DOI:10.12721/ccn.2024.157405
基金资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成为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创设德育情境等方式,将德育巧妙地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期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的。

一、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德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它涉及到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此达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性任务。

(二)语文教学是德育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具体包括课文内容、作者情感、文学形象等。这系列资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的,旨在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例如,教材中的课文往往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等思想道德观念;作者的情感则传达了对生活、对社会的热爱和关怀;文学形象则通过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通过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可以将德育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德育的熏陶。

二、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措施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德育元素的深入挖掘和渗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可忽视的是,小学语文教材是孩子们初步接触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无疑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资源。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当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元素,让德育与语言文字教学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英勇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的转移,英勇地与敌人战斗,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课文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比如,设置系列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吗?在这个故事中,五位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的转移,做出了怎样的英勇事迹呢?”基于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感悟人物品质。例如,在分析课文中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选择跳崖?他们的英勇行为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由此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五壮士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的精神。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深化德育效果。例如,可以让学生讨论:“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向狼牙山五壮士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在此环节,学生积极表达,深刻交流,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课文中所学的德育元素内化为自己的品德,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单纯的课堂讲授往往难以触动学生的内心,难以让他们深刻理解和体验德育的深层含义。因此,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具体可以组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通过模拟和互动,真实感受道德决策的影响,从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圆明园的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这些生动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圆明园辉煌历史的直观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清朝的皇帝、大臣、士兵以及普通的百姓,模拟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场景。通过模拟对话和互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体会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和重要性。在角色扮演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通过交流和分享,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到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伤痛和深刻教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历史遗迹,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祖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伟大。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帮助他们建立起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情感。

(三)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在注重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同时,更加关注德育的渗透。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渗透德育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一定程度而言,朗读不仅仅是声音的传递,更是情感的流露和思想的碰撞。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元素,如爱国主义、诚信、尊重等,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应精心挑选朗读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描写英雄事迹的课文,也可以是传递正面价值观的诗歌、散文等。通过朗读这些材料,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德育的内涵。具体而言,在朗读教学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情感和道德价值,为后续的朗读教学做好铺垫。另外,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调、语速、停顿等技巧,使朗读更加生动、有力。同时,教师还应强调朗读时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色彩和道德价值。

总结

总而言之,本研究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与措施。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创设德育情境以及加强朗读教学等具体策略,本研究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效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更能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的德育实践,让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索和实践,为德育工作的深入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小香.“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路径探析[J].新教育,2023,(02):17-19.

[2]鲁宏英.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语文德育路径[J].第二课堂(D),2023,(12):72-73.

[3]梁爽.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语文班主任德育管理方法研究[J].教育界,2023,(35):128-130.

[4]吕莘.“学科德育”视域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实践路径——以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3,(36):50-51.

[5]卫华芳.小学语文学科德育资源的挖掘与使用[J].小学教学研究,2023,(35):28-29+3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