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所谓“课证融合”就是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证书考试的等级内容与课程标准、课堂目标结合起来,在课堂中掌握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同时,掌握考证标准以及考证项目,是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一体化手段。我国的会计教育尚在发展阶段,所以“课证融合”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证融合”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第一,专业人才定位模糊。很多学校把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二者混为一谈,虽然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对于人才需求方面,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是把两个专业看做一个专业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需要学习的范围非常广,包含金融,法律,管理,财务很多个方面的学习,而会计专业更偏重的是数据专业技术操作方面的。财务管理专业比较看重大局观上的战略分析决策及财务融资投资方面,学习专业的范围要比会计专业广。如果把二者看着同样的专业,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能更好的适应岗位职业要求。第二,“课证融合”的融合方式不明确。课程融合是以提升职业能力为要求,进而调整教学内容,要把职业资格证的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这么做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职业技能得到锻炼,让学生在毕业时就取得双证,这样才能实现职业资格与教育教学的统一。按照传统的解决方式来说,一切都是固定的,无论是教学体系,教学目标,甚至是教材,这些都是普遍的。老师只讲理论,学生死记硬背。要想把课程融合做得更好,就必须要明确融合的方式,创新教学管理[1]。第三,要把握“课证融合”的程度,职业证书的等级不同,那么融合程度也不同。要结合职业证书的等级,对课程标准进行改革,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资格评定完美融合,又不能让高校沦为职业培训机构。由此可见,“课证融合”的融合程度是很重要的。学校既要推进“课证融合”改革,也要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以后取得更高级的资格等级证书奠定基础。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中,会计基础以及会计电算化在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存在的,可以直接与会计基础和会计信息化课程学习融合在一起,二者不发生冲突。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涉猎较少,所以可以单独开设一门学科,为学生职业资格证的取得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新文科背景下“课证融合”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研究
新文科是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进行学科重组,促进了多种学科的交叉和深入融合,其中也包括理科,推动了传统文科的变革,从学科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新文科背景下的“课证融合”会计专业培养,就是在当下的课程中,融入了科学技术以及其他学科。在新文科背景下,要求会计专业弱化学科边界感,培养全面卓越的人才,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满足行业以及社会的需求。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要想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各个高校就要在掌握市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根据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进行专业岗位技能训练,还有专业考试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上岗的条件。
(二)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设计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明确会计专业的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要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其次,明确会计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清楚学生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再次,通过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会计专业的教学环节进行规范化,以专业化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使学生能够尽快达到行业标准化。最后,基于新文科背景下的课证融合,要将职业资格考试、专业能力、专业素养融合到教学方案中时,也要注重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课证融合”的推进离不开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会计实践经验的教师,只有这样的教师才可以更好地进行课证融合[2]。作为学校,在要求教师具备专业岗位资格证书的同时,也要鼓励教师进入企业的相关岗位去历练,这就要求学校给教师优待政策和待遇,可以给与一定的物质资助、专业上的支持以及物质上的帮助。在招聘教师时要注重教师是否具有实战经验,有实战经验以及具有高技术的人才优先选用,使专业的教师团队逐渐壮大。大力倡导教师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加入到专业实践中去,丰富教学案例。
(四)完善岗位标准和考证项目
根据会计专业能力的标准进行分析,总结出各个考试分类下的侧重点和能力,根据不同的岗位能力完善岗位标准,并结合这种标准改进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要想更好的执行“课证融合”,就要以考证项目为基础,以资格岗位证书与教材的结合为中心。根据课程标准,要加入优质的专业知识教育以及职业岗位资格证书考证项目的一系列教材,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课证融合”的需求。
(五)确立科学的考证专业课体系
根据不同考试科目对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总结职业岗位资格证考试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学校开设的课程进行合并,尽可能做到课程内容涵盖所有的职业岗位考试内容要点,保证“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化课程体系。对于和课程标准重合度较高的职业岗位考试内容,可以直接列入其中,对于重合度较低的考试内容,可以单独设立一个课程,根据考试内容的重要程度,决定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因为不同课程对应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所以当职业岗位资格考试的考试内容融入其中时,要注意变换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系统,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就能接触到专业岗位考试,促进学生课程与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的有效接轨。
结论:综上所述,新文科背景下,对“课证融合”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求学校帮助学生学习良好专业素养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又要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在新文科背景下要求我们对于现存的问题要积极解决,不断改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以及社会提供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华,杨海珠.课证融合背景下会计课程创新教学形式的研究[J].当代会计,2021(05):9-11.
[2]闫婷婷,张燕.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储运,2021(04):152-153.
作者简介:
黄莹 1989年 女 广东梅州 中级经济师 研究生 研究方向:会计电算化 单位:韶关学院计划财务处 广东韶关 5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