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盟苗瑶族群音乐文化的独特性
东盟地区的苗瑶族群音乐文化展现出了独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些文化不仅保留了传统元素,同时也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族群音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文化交流与融合
东盟的瑶族在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吸收了当地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1]。例如,泰、老、缅三国的瑶族在迁入前受道教影响较深,迁入后主要受佛教的影响,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基督教也传入瑶族地区,使得他们的宗教信仰内容更加多元化。
(2)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虽然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当地文化的影响使得部分瑶族人的服饰和饮食习惯有所变化,但他们的传统文化,包括音乐、舞蹈等,仍然得到了保留和发展。例如,越南红瑶的“度戒”仪式和老挝瑶族的“挂灯”仪式,这些传统仪式中的音乐和舞蹈不仅被记录下来,还在持续的研究中被深入理解和传承。
(3)民族音乐的多样性
瑶族的民间歌曲种类包含了游方歌、酒歌、苦歌、丧歌、劳动歌等多种形一首每一种歌曲均具备其独特的旋律和情感表现手法。这些民歌不仅映射了瑶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而且构成了他们文化传承的关键要素。
2.东盟苗瑶族群音乐课程教育现状
东盟指的是亚洲东南部,主要由十个国家组成,其中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缅甸。现在国内许多高校已将东盟的乐曲特别是乐曲引入到课堂中,并针对东盟的音乐形式特点,将课内授课和台上练习有机地融合起来。
东盟的音乐深受宗教的影响,大部分的曲调都是比较平缓的,有些则是在很宽的范围内进行的,在歌唱上,他们的特色是柔和的,他们注重于装饰音和滑音,在歌唱上则注重用装饰音来打造一首歌曲的风格。所以,在声乐教学中,除拓展音域之外,还应重视气息的运用,吐字的归音和音色的稳定。呼吸练习一直是声乐教学中最普遍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声乐教学中需要克服的一个主要问题。
越南的音乐、舞蹈等艺术院校的毕业生,纷纷赴欧洲、美国和中国学习,极大地影响了越南的当代音乐和舞蹈,越南民众对中国的流行歌曲,可谓是狂热,街上到处都是越南文的翻唱声。中国80年代流行的一批影视作品《渴望》的主题歌《好人一生平安》、《渴望》、《小草》等已成为越南人尽皆知的经典曲目。许多流行歌星以翻唱中文歌曲为时髦,并将越南歌曲的演唱特色与其演唱特色相融合,发展出自己的风格。
3.“一带一路”向度中东盟苗瑶族群音乐课程思维体系创新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东盟地区的苗瑶族群音乐课程思维体系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创新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苗瑶族群的传统文化,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进一步推动区域内的文化多样性发展。
(1)通过创新课程思维体系,可以更好地整合苗瑶族群的音乐资源,挖掘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和表现形式。通过对传统音乐的深入研究和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对苗瑶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进而加强其文化认同与自豪。
(2)促进东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音乐交流活动、研讨会和工作坊等形式,各国的音乐教育者和学者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果,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苗瑶族群的音乐文化。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各国音乐教育的水平,还能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信。
(3)创新课程思维体系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平台等,使苗瑶族群的音乐教育更加便捷和高效[3]。通过在线课程、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体验苗瑶族群的音乐文化,从而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这不仅有助于扩大苗瑶族群音乐的影响力,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结语
综上所述,跨界族群音乐课程思维的创新,需要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以“一带一路”为新起点,通过对东盟苗瑶族群的音乐文化进行研究,从跨界族群音乐课程思维创新体系中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我国高校传统音乐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的创新模式,为跨界族群音乐课程思维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使其在“一带行动”向度中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东盟苗瑶族群音乐课程思维体系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整合资源、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苗瑶族群的音乐文化,推动区域内的文化多样性发展,进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鲁松. 中国广西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综述[J]. 戏剧之家,2019(5):72-73.
[2] 任秀蕾. 方法·路径·反思——第三届中国(南方)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国际论坛会议综述[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2(3):12-18.
[3] 专题: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J]. 民族艺术研究,2017(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