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其质量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一理念强调,高校教育应打破传统界限,实现教育资源与力量的全面整合,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无论在哪个环节、哪个方面,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作为“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实践路径,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通过“课程思政”建设,高校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更能够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因此,深入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强“课程思政”育人队伍建设
1.以高校党委为依托做好推进政策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课程思政”育人队伍建设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以高校党委为依托,做好推进政策的相关工作。高校党委作为学校的领导核心,应充分发挥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为“课程思政”育人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高校党委应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和任务,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推进政策的过程中,高校党委要注重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深入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同时,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解读,确保广大师生能够充分理解和认同“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要求。此外,高校党委还应加强对“课程思政”育人队伍的培训和指导。通过组织专题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和水平。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以教师为主体提升育人能力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以教师为主体,提升育人能力,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举措。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也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课程思政”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为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包括思政教育理论素养、教学技能以及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敏锐洞察力。提升育人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同时,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思政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此外,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接受度,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以教师为主体提升育人能力,还需要学校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学习资源,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育人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育人水平。总之,以教师为主体提升育人能力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环节。通过不断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我们将能够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为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优秀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3.以大学生为重点,加强引导自我教育意识与行为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其自我教育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对于“课程思政”的成效至关重要。因此,以大学生为重点,加强引导其自我教育意识与行为,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一环。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自我教育意识与行为,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思政”中,我们应注重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思政教育活动,主动思考和探索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生、锤炼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等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此外,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他们合理规划时间、管理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等,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
二、完善高校“课程思政”的相关教学建设
1.完善课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修订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完善高校“课程思政”的相关教学建设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其中,完善课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修订是这一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前培养方案是指导整个教学过程的纲领性文件,对于确保“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修订课前培养方案时,我们应充分考虑思政教育的要求,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培养目标之中,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计划是具体实施教学过程的依据,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修订教学计划时,我们应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避免简单的拼凑和堆砌。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同时,我们还应注重教学计划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紧密衔接和有效配合。完善课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修订,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学校的有力支持。教师应不断学习和研究思政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学校则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学习资源,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2.充分挖掘课堂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完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必须注重充分挖掘课堂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这一举措旨在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渠道,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各科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挖掘思政元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讨,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等,将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鼓励他们在挖掘思政元素方面进行创新和实践。可以通过组织教学研讨、提供培训资源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方面的成果进行客观评价,激励他们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3.重视“课程思政”课题及示范课项目申报
在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理念的过程中,完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其中,重视“课程思政”课题及示范课项目的申报,对于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关键作用。“课程思政”课题及示范课项目的申报,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申报课题,教师可以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路径。而示范课项目的申报,则可以展示“课程思政”的优秀教学成果,为其他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在申报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题的针对性和创新性。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课题进行申报。同时,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将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应给予“课程思政”课题及示范课项目申报充分的重视和支持。可以设立专项经费,为课题研究和示范课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申报的课题和示范课进行客观评价,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学校还应加强“课程思政”课题及示范课项目的宣传和推广。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宣传栏、教学研讨会等方式,展示项目的成果和经验,扩大其影响力和覆盖面。
三、拓展教师思维,优化育人方法
1.运用案例教学法,从专业领域找榜样
在新时代背景下,优化育人方法对于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至关重要。其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从专业领域寻找榜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育人策略。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或模拟的案例,使学生在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思政”中,我们可以结合专业特点,精心选择具有思政元素的案例,如行业内的杰出人物、成功案例或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从专业领域找榜样,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之一。榜样具有强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向上心和进取心。通过介绍专业领域内的成功人士或团队,展示他们的奋斗历程、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注重案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选择的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同时,案例应具有时代性,能够反映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相互启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运用形象教育法,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优化育人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其中,运用形象教育法,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一种极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教育方式。形象教育法通过生动的形象、具体的情节和感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在欣赏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在“课程思政”中,我们可以借助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等,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其中,使学生在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优秀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运用形象教育法时,教师应注重作品的选择和呈现方式。选择的作品应与教学内容相契合,能够突出思政教育主题。同时,呈现方式应多样化,可以结合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观后感撰写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优秀品质。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从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3.运用实践锻炼法,在实践中提升思政素养
在“课程思政”的深入探索中,实践锻炼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手段,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也是锻炼和提升思政素养的有效途径。实践锻炼法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和成长。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现实,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领会思政教育的内涵,提升思政素养。在实施实践锻炼法时,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活动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教育意义的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安全。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平台,支持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可以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锻炼平台。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客观评价,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进步。
结语:
在“课程思政”的持续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理念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于如何培养时代新人的深刻变革。通过完善课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的修订,我们确保了思政教育的系统性与科学性;通过充分挖掘课堂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我们实现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拓展教师思维,优化育人方法,我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他们的思政素养。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我们相信,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扎实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课程思政”的明天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模式与建构. 王中迪;刘歆;牛余凤.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2)
[2]基于“全方位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析[J]. 冯靖舒.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
[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推进“全员育人”实现路径及保障机制问题研究. 张洋.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03)
[4]协同创新:“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发展动力分析. 姚文兵;孙燕.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6)
[5]“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角色与路径研究. 陈彤彤.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