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我校以独特的文化建设和小树林课程体系为依托,为小学数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资源。
一、我校文化建设与小树林课程体系概述
(一)我校文化建设理念
我校秉持“让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治存高远、博学多才、自信笃行、健康快乐传承吕梁精神的成功少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营造积极向上、富有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小树林课程体系架构
小树林课程体系是我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与创新的成果。它将学科科目按照内容特征划分为五大科目群,即公民与社会、语言与人文、科学与探索、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每个科目群都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和教学内容,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作为科学与探索科目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任务,同时也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坚持不懈等品德。例如,通过解决数学难题,让学生明白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从而培养他们的毅力和耐心。
(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融入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和现代数学发展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如介绍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我国在现代数学领域的重要贡献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思政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和尝试。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开展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1.展现数学文化内涵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智慧。在教学中,当讲解“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其在不同古代文化中的发现和应用。在中国,早在商朝时期的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关系,而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也对勾股定理有深入的研究。通过讲述这些历史故事,学生不仅能了解到数学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更能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对数学的共同探索和追求。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学生也会为我国古代在数学领域的成就感到自豪,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在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引入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还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函数概念时,可以介绍函数思想在古代天文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明白数学是如何与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进一步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2.凸显数学思维的哲学意义
数学思维与哲学思想紧密相连,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授逻辑推理时,归纳与演绎是常用的思维方法。以数列的学习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具体的数列实例,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具体数列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它们的通项公式和性质,这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然后,再利用归纳得出的结论去演绎推理其他相关的数列问题,验证结论的普遍性,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明白在认识事物时既要从具体的个别现象入手进行归纳总结,又要运用普遍规律去指导具体问题的解决。分析与综合也是数学思维中的重要方法,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将问题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分析,然后再将分析的结果综合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也能够运用这种辩证思维去分析和解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优化教学方法,融入思政教育
情境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同时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在教学“平均数”时,创设班级为贫困地区捐款的情境。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贫困地区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贫困地区的现状和需求,激发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捐款活动,并记录每个学生的捐款金额。在计算平均每人捐款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这个情境,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计算平均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一点点贡献可以汇聚成更大的力量,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在讨论捐款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分配资源,让学生明白在帮助他人时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和效率,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决策能力。
(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渗透思政教育
数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时,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为例,教师为学生提供三角形纸片、量角器等实验工具,让学生通过测量、裁剪、拼接等操作来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这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使他们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探索问题。同时,要求学生遵守实验规则,如实记录数据,这培养了学生的严谨态度和责任心。如果学生在实验中出现数据误差或实验结果不理想的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面对挫折的精神。通过数学实验,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定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此外,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践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探索。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更能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以小树林课程体系为依托,为小学数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挖掘数学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实践活动形式,让课程思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研究[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3,(10):33-35.DOI:10.13617/j.cnki.sxnedu.2023.10.017.
[2]李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J].读写算,2023,(3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