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政党稳定、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立德树人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引领性作用。以警务硕士社会安全危机管理课程为出发点,围绕公安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积极探索警务硕士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努力丰富警务硕士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涵,促进警务硕士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从政治上建设和掌握公安机关,引导全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教育全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公安院校作为公安队伍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要把政治建警作为永恒的主题和首要任务。坚定的政治信念是人民警察之魂,公安院校始终要坚持将广大师生的忠诚根基打的更牢,忠诚底色擦得更亮。通过课程思政的打造,将忠诚警魂教育贯穿到公安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始终。公安院校研宄生教育是我国公安政法系统高层次青年人才的主要来源,是培养公安系统高素质、高知识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从2014年开始,上海市普通高等院校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旨在现实普通高校的课程思政全覆盖,上海市推行的课程思政改革已经形成了一套有价值、可推广的“上海经验”。虽然目前全国公安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都有所探索和尝试,但是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新任务的要求,公安院校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总体稍显滞后。
二、社会安全危机管理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探索
社会安全危机管理是四川警察学院针对警务硕士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课程以传授公共安全理论、创新社会治理最新理论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为核心的基本功。社会安全危机管理课程教学团队以十九大报告上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为出发点,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作为核心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职业意义,使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在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积极开展教学资源创新,让思政进教材、进大纲、进教案
要做好课程思政首先要在教材建设上下功夫,抓好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中的“课程思政”。社会安全危机管理课程教学团队以现有《社会安全危机管理》教材为基础,通过校校合作、校会合作、校局合作等方式共同开发融入思政元素的新教材;邀请思政课专任教师参与本门课程的讲义编写。课程团队充分利用四川警察学院独有的思政资源,依托校内泸州起义纪念遗址、古龙透关、“党史浮雕墙”、“英雄墙”、“校史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讲习所”为代表的遗址、场所,打造了“红色文化、警察文化、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的物质文化环境,使警务硕士研究生在校园里处处受到环境熏陶、引领思想方向。同时对现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专业思政”育人目标细化为坚定的政治立场、牢固的宗旨意识、正确的法治观念、严明的组织纪律、良好的警察职业道德、丰厚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素养、身心健康、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献身精神有机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界定课程目标,使课程育人目标更加具体、更细化、更突出。通过建构课程矩阵,编制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先导作用。
(二)构建“混合式、翻转式、审辩式、渐进式”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忠诚素养、实战与创新能力
思政教育不仅仅是要入课堂、更要入脑,创新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社会安全危机管理课程教学团队创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警务实战专家参与”的“多元教学主体、体验式、翻转式、审辩式、渐进式”的课堂教学模式(Multi-party-based Learning)。该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警务实战需求为导向,运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现代教学工具,模拟公安机关复杂警务问题分析过程,注重“学生-学生团队(3-5学生小组)-教学团队(教师+警务专家+思政专家+企业专家)”之间的审辩式、渐进式互动,实现了从低阶-高阶-知识运用的渐进提升教学。
(三)改进课堂管理模式,让课堂成为思政教育主战场
社会安全危机管理课程教学团队打破传统课堂模式中 “填鸭式”、“灌输式”、“封闭式”课堂讲授模式,开创“五五开课堂”、“对分课堂”、“课堂思政五分钟”,打造“行走的课堂”、“网络课堂”等,推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开放式课堂。课程教学团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利用仿真现场群,进一步拓展课程的教学空间,使模拟教学不再局限在教室内,通过模拟危机现场、阅读案卷材料、到公安机关及应急管理部门开展社会安全危机管理实战训练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危机管理活动的复杂性。通过学生主动认识和分析问题,促进学生通过参与、思考,实现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认同,以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三进三结合”,延伸课程思政的主阵地
社会安全危机管理课程团队积极开展“三进三结合”教学模式,延伸课程思政教学主阵地。一是进网络、线上线下相结合。课程思政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要从课堂走向课外,加强课程思政的阵地建设。当前,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团队开发“互联网+”,加强课程思政的第二课堂建设。通过开发微信、慕课、微课等,定期推送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开展大讨论、大学习,打造“指尖课堂”。二是进社团、课内课外相结合。课程思政不是静止的,要努力打造“行走的课程思政”。课程团队以四川警察学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依托,营造浓厚的研学氛围,通过更多的学生社团,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组织学生走进校史馆、走进英雄墙、走进纪念馆,去体验红色筑梦之旅;开展思辨、竞赛、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让更多学生运用社会安全危机管理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开展“安全防范进小学”、“应急管理知识宣讲团”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做蓝色追梦人。三是进实践、过程效果相结合。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要在实践中去检验。通过带学生走进泸州市应急指挥中心、泸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意志品质,传承公安工作能吃苦、讲奉献、守纪律的作风。
(五)跨界组合,打造“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教师。打造一支既有“育德意识”又有“育德能力”的教学团队是关键。一方面通过强化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政专题学习培训培养,重在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另一方面,跨界组合,结合四川警察学院的特色,打造以“专业思政课教师+学员大队思政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校外特聘思政导师”四位一体的教学团队,共建协同育人的局面。社会安全危机管理课程团队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忠诚、担当、敬畏、责任”的情感和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政治信仰、勇担社会的责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三、余论
社会安全危机管理课程团队坚持公安院校“立德树人、育警铸魂”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锻造“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公安铁军要求,坚持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合格建设者和坚定捍卫者为导向,以自觉担当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的使命任务为指向,以培养和提升学生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靶向。突破思想工作以专职人员为主体、以专门工作为主题、以专门场所为主场的认知和实践局限,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在内容上各负其责、在培养指向上泾渭分明的功能区分局限,实现课程、科研、实践、文化、心理、网络、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育人功能的纵贯联通;建立由思政课教师、校内学业指导教师、基层特聘思政教官、管理训练教官、团学指导教官、文化育养教官构成的“三全育人”工作团队对学生进行协同培养;搭建课程教学平台、在线网络平台、社会实践平台三位一体、优势互补的思想政治工作集成训练平台,形成“三全育人”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
[2] 刘铁.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J].学习与探索,2004(9).
[3] 萧左.坚持政治建警建校 严防责任缺失弱化[N].人民日报,2019-9-19(14).
[4] 宋玲珍.试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有关学习动机的理论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职业,2010(1).
[5] 毛同辉.国家安全就是百姓最“稳”的幸福[N].南方法治报,2019-4-15(16).
作者简介:
李克建,男,湖北省公安县人,四川警察学院治安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治安管理与安全防范。工作单位:四川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