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梁振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梁振,. 在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 哲学研究进展,2024.4. DOI:10.12721/ccn.2024.157357.
摘要:
“哲学与人生”课程以“人生”为中心,以哲学的智慧引导学生的生命发展,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做人,更好地走向自己的人生道路。而正确地走好人生道路,既要有哲学的启发和指引,又要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使命感,更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所以,把生命教育融入到“哲学与人生”之中,是实现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 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生命教育
DOI:10.12721/ccn.2024.157357
基金资助: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建议,应把“哲学”和“生命”作为中职德育的必修课,以“哲学”为指导,引导中职学生思考人生,帮助中职学生走好人生道路。中职的生命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教育。长期以来,由于中职学生的生命教育缺乏,导致他们在生活知识方面出现了“盲区”和认识误区,导致了轻视生命和自杀现象的低龄化,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中职学校要把生命教育融入到哲学和人生的教学之中,使他们能用哲学的思维去思考生命的规律,理解生命的意义,使自己的生命得到丰富,生命的价值得以提升。

一、中职学校的生命教育状况

生命教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狭义的,一类是广义的。狭义的生命教育,是通过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到对生活的尊敬,珍惜自己的生活,并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而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别人的生活和生存,乃至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广义上的人生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既要珍惜自己的人生,又要主动地增强自己的生存和人生的价值。生命教育是人生的一种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最终追求,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它也是实现生命的真善美的教育。然而,近年来中职学生不断发生的自杀事件、校园暴力事件,不能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中职学校的生命教育。首先,我国中职院校的学生缺少一种有效的生活方式。中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并为其创造社会价值。但在培养学生的意志、情操、道德、人格、气质、抗挫力等方面,却常常被忽略。而对于大部分的青少年职业学生而言,在这一领域往往是很脆弱的,以致于忽略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其次,中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它既可以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能力,又可以使其获得人生的价值。而对中职院校来说,生命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激发他们的紧迫感,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然而,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精神层面的培养,而忽略了将生命教育融入到职业课程之中,从而导致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各种困惑与疑虑。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一些中职学生在面临生活、社会等诸多压力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对生活的漠不关心。另外,中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个人性格、家庭状况、社会环境压力等因素对其生活价值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以人为本,挖掘生命教育资源

人生是最好的教育材料,也是教育的灵魂。教师应以“哲学”、“人生”为契机,以“以人的生命”为基础,挖掘“生命”的资源,激发“生命”的内涵和价值。河南省多地在2021年七月出现了罕见的暴雨,这是一场令人揪心的暴雨。在人民生命受到威胁的紧要关头,消防员、武警和人民解放军,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奋不顾身地去救人;在炎热的天气里,穿着防护衣的医务工作者仍在工作;郑州5号线,在被困人群胸部被淹,呼吸困难的时候,他们还不忘相互安慰、照顾,救援人员到达后,没有相互争斗,而是安排老人、孕妇和小孩先行离开。为此,中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与生活的主阵地,及时将防疫、抗洪精神转化为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的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感人至深的抗洪、抗疫故事,让学生明白在无情的灾难面前,要与国家共患难、与人民同进退,把困难当成磨练,体会“生命”的温馨与快乐,共同完成这一伟大的生命与德育的伟大课题。在这种教学中,渗透了鲜活生动的生命教育材料,使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立足于客观现实,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客观的东西不受人的意愿的影响,而非主观的想象,这是我们思考问题、做事情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每件事情的基础和前提。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客观现实做出自己的人生抉择,同时也要提醒他们:人生路是个人的选择,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未来和生活负责,而不是马马虎虎。人生虽有千百种选择,但生命只有一次,时光是无法倒流的。

(三)对教材进行整理,发掘生命教育的资源

中职的“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载体,应充分掌握“教材”的内涵,充分挖掘“生命”的资源,并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哲学是对特定学科的认识的归纳和总结,从哲学角度出发,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探索生活的法则。例如,在《哲学与人生》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的“正确的人生之路”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职业学生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缺少社会阅历,缺少有效的应付挫折和压力的途径,很容易陷入困惑,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举动,如自残、自杀等。教师要根据目前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等问题,正确地分析自己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懂得珍惜生活,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职业技能,才能更好地应付压力和挑战。

(四)在实践和认知相结合的基础上,增强人的生命素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主张,“实践”是人类重新选择客观世界的一种物质活动,它是人类认识的根本,是人类认识的惟一来源,是人类实践出真理的途径。知识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再回归到实际中,引导着实践。在人生发展的计划中,应注重实践的功能,并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各种能力。在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其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渗透,从而使其在生活中的生存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人的生存需要创造出自己的价值,如果不能创造出自己的生活,那么人生就会变得没有意义和光辉。怎样才能更好的创造价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素质,主动参加实践,实现认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结语

总之,生命教育并非仅限于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师要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生命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让学生在成长中学会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从而用责任与担当诠释生命的价值,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候小英.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16).

[2]潘虹.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9).

[3]刘育杰.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0(47).

[4]覃文斌.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2,(33):32-33.

[5]丁洁.浅谈“生命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教学实践[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8-70.

[6]韦羡菲.“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54.[4]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3):53-5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