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教育惩戒的本质:什么是教育惩戒
关于“惩戒”的定义,《辞海》的解释为“惩治过错,警戒将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处罚来警戒。”学界普遍认同北京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的相关定义——“惩戒,即通过对不合范行为施予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和巩固。”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规定了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此规定对教育惩戒的主体、对象、目的、方式、属性进行了明确界定。
除了界定教育惩戒的内涵,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实施教育惩戒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对其错误行为“不敢犯”“不能犯”,还是“不想犯”?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人们主要出于三种内在动机遵守社会规则:一是出于外在压力被迫遵守;二是出于理性权衡自愿遵守;三是出于德性品质自发遵守 。具有前两种表现的个体其问题在于,当这种压力不存在或当违反社会规则反而能带来更大利益时,就可能不再遵守规则。只有在第三种境界下,人才能成为有德性之人。因此教育惩戒的本质是“正其心”, “让学生知耻,即有羞耻之心,恶事不为;知止,即有畏惧之心,畏法、自重;知己,即有自律之心,不越雷池”,即教育惩戒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惩罚的方式让学生做到“知耻、知止、知己”,做有德性之人。
二、明确教育惩戒的意义:为什么要实施教育惩戒
首先,实施惩戒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需要。立德树人是教师的职业要求。《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作为教育者,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可见惩戒教育从来就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实施教育惩戒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卢梭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学生是自然发展中的人,犯错是学生权利,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将学生的错误化作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建立规则意识,学会承担责任,在学生心里种上真、善、美的种子。如果教育者对学生的过错一味地姑息、 纵容、偏袒、放任,只会让学生偏离正道,越走越远,越陷越深,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第三,实施教育惩戒是对学生实施评价的需要。奖励和惩戒都是对学生成长进行评价的重要方式。奖励是正向的激励,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动机。惩戒是负面的评价,对学生错误行为起着抑制作用,同时唤醒学生的羞耻感。奖励和惩戒是教育学生的两种不同方式,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三、提升教育惩戒的智慧:如何实施教育惩戒
第一,实施惩戒教育要以尊重爱护为前提。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教育行为,才能直抵学生心灵的深处。马卡连柯指出:“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我们不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教师之所以实施惩戒,是因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尊重。
第二,实施惩戒教育要以公正合理为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公正,就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在学校生活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抽象的公正。教育上的公正,意味着教师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心每一个儿童。用一个模式、毫无区别的态度去对待所有的青年,那是漠不关心、不公正的表现。”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惩戒过程中高质量公正的体现就在于针对具体的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让每个受到惩戒的学生都能汲取到教师“足够的精神力量”。即使表面看来是相同的错误行为,但是行为动机可能大不相同,譬如有的学生是恶意为之,有的是无心为之,还有的可能是好心办坏事,教师在处理时要明察秋毫,因错施策。洛克所说,在实施教育惩戒时,要“使他们感觉到你的做法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而必要的;要使他们感觉到你之所以吩咐或禁止他们去做某件事情,并不是随心所欲,出于情绪或异想天开。”合理就是在实施惩戒前让学生明确地知道游戏规则以及违反规则必须承担的后果,实施惩戒并非出于教师的不良情绪或者随心所欲。此外,对于学业成绩较好或家庭背景不错的学生在实施惩戒时一定要一视同仁,否则,很可能会引发其他学生强烈的不公平感,甚至会严重扭曲学生的价值判断。
第三,实施惩戒教育要以因材施教为指南。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定。对于内向,敏感的学生,教师只要瞪他一眼,或者冷落他一会儿,学生可能就就受不了了。而有些学生则比较皮实,可能严肃批评也无济于事。另外,针对年龄大的学生和年龄小的学生,男学生和女学生,有特殊爱好和特长的学生,我们实施教育惩戒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英国的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谁能想到,这竟是一个闯了祸的小学生的作品。当年,小学生麦克劳德出于好奇心,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就杀了一只狗,谁知这只狗恰巧是校长的宠物。校长决定给他以惩罚,罚他完成上述两幅画。麦克劳德后来成了著名的解剖学家,1923 年诺贝尔生理奖。因此,教师要分析了解学生,在实施惩戒时因材施教,是保证教育惩戒效果的前提。
最后,实施教育惩戒,要与其他教育方式相融合。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四颗糖的故事”给予了我们深刻的教育启示,实施惩戒教育还要与说理教育、赏识教育、体验教育等方式结合起来。惩戒教育可以及时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解决“不能做”的问题;说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解决“为什么不能做”的问题;赏识教育进行正面强化,解决“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体验教育”则进一步实践升华,通过反思“怎样做更好”来深化认知、养成习惯、形成德性。
结语: 总之,惩戒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高超的驾驭智慧,对于学校和一线教师来说,《规则》的发布是一个崭新起点,需要学校、教师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既要注重实施教育惩戒的程序正当性,又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性,还要把握惩戒的本质,提升惩戒的艺术,让“尺度”更有“温度”。
参考文献:
[1]陈聪聪,陈林,曹辉.教育惩戒的实践困境与新路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2] 顾明远 . 教育大词典(增订合编本):上卷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的通知
[4]刘冬梅.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调查与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6.
[5]江畅.德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
[6]吴维煊.教师惩戒权应受到法律保护[J].中国教育学刊,2015(8).
[7]杨光富.韩国 2002年教育改革的三大热点[J]. 教育发展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