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案例设计
王志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志莲,.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案例设计[J]. 中国文学,2021.2. DOI:10.12721/ccn.2021.157007.
摘要:
本案例设计旨在通过“经典重温、奇文共赏”的方式,指导学生探究“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因、原则和方法,从而提高文学鉴赏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 个性化解读名著重温奇文共赏了解原则探究方法
DOI:10.12721/ccn.2021.157007
基金资助: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探求“个性化解读”的原因、原则和方法。

二、教学设想

以“经典重温、奇文共赏”这个环节为重点,引导学生逐步探究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

三、教学安排及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体会涵义

同学们好!今天有幸和大家共同探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这个话题。大家先来欣赏两首诗。读完后说说自己看法。

1、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2、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酬朱庆馀)学生发言。教师提示:朱庆馀是个考生,张籍是主考官。学生再解读、发言。师:以夫妻或男女爱情比拟君臣、师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例如屈原的“恐美人之迟暮”,苏轼的“望美人兮天一方”等就是典型。朱庆馀意在表达作为一名考生,在面临一场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考试时的不安与期待;而张籍将朱庆馀比作一位美丽善歌的采菱姑娘,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大家刚才的解读说明,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受年龄、知识等限制,容易对作品产生“误读”。那么,什么才是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呢?

 多媒体显示(学生齐读):

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是由文学作品本身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的,它是建立在阅读主体对作品的深刻感受、积极丰富的联想、正确的思考分析基础之上,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联想、不同感悟。

师:这句话表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这就是文学评论中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 )名著重温,奇文共赏

师:陶渊明说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于刘兰芝、项羽和玛蒂尔德这些文学经典,大家如何看待呢?请三个小组的同学各做好准备。

多媒体显示课题:

1、刘兰芝悲剧之我见。

2、项羽是否算英雄。

3、我心中的玛蒂尔德。

1、 第一组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点评:

大家解读的结果基本如下:①兰芝自遣  ②焦母刁难  ③仲卿软弱。我提醒大家在解读《孔雀东南飞》时,别忽视了作品时代背景。刘兰芝“不堪驱使”,婆婆说她“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个性要强的媳妇无法为专制的婆婆所容忍,孝顺的儿子又难违母命。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人要想离开这个社会就像是扯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这个地球一样不可能”。悲剧原因多,根源在于封建家长制。

2、 第二组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补充:

项羽复杂的性格特点与特殊的时势注定后人对他褒贬不一。有的同学认为他胸怀大志,勇猛无敌,自信率真、有君子风度,是个虽败犹荣的大英雄。也有同学认为他骄傲自大、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妇人之仁,谈不上什么英雄。大家记得前人对他的看法吗?

生:李清照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对他的敬仰,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就缺少他这样的英雄;杜牧用“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出对英雄失路的惋惜。

师:那王安石和毛泽东评价如何?

生:王安石指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是表明民心向背的重要;毛泽东指出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把项羽做反面教材。他们就不认为项羽是英雄。

3、 第三组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点评:

有同学认为马蒂尔德爱慕虚荣,丢了项链赔项链,十年辛苦纯属咎由自取;也有同学认为她勇于承担,用诚实的劳动偿还项链,值得赞扬,悲剧结果也令人同情;而作者意在批判虚荣心理和享乐思想。

非常欣赏大家的精彩发言!刚才各位勇敢地展现自我,见仁见智,有理有据,解读的确很有个性化!

(三)了解原则,探究方法

1、了解影响个性化阅读的原因。

师: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刚才大家对同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其实是文学鉴赏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思考讨论,(多媒体显示)提示: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这段话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读者的差异性和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多样性。

师:解读结果取决于读者和文本。“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对《红楼梦》,有人感伤爱情悲剧,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有人叹息家族悲剧,钟鸣鼎食的大家族最后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有人痴迷它的诗词;有人研究它的中医文化。读文如观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读者读《红楼梦》这部内涵丰富的作品,就会出现不同的个性化解读。

2、探究个性化阅读所遵循的原则。

师:既然说读者的差异性与作品的丰富多样性会导致不同的解读结果,那可否把刘兰芝解读成花木兰、林黛玉?能否把项羽解读成张飞、李逵?能否把玛蒂尔德理解成艾玛或是安娜呢?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归纳如下:第一,文学作品主题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阅读时必须整体把握;第二、阅读时要尊重作者创作意图;第三、解读要合理,分析时必须有理有据。

(多媒体显示)个性化解读的原则:整体把握,尊重作者,有理有据。

3、引导学生探究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师:了解涵义是基本点,把握原则是方向标。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大家有哪些方法来更好地进行我们的个性化阅读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比如我们刚才通过对项羽的讨论,发现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项羽,胸怀大志的,勇猛无敌的,多情善感的,沽名钓誉的等等,这说明阅读时我们可以----

生:多角度换位思考。

师:刚才大家也一致认为,刘兰芝不是花木兰,也不是林黛玉;玛蒂尔德既不是爱玛,也不是安娜,造成她的悲剧原因我们虽有争议,但基本认可其他同学的意见,这说明解读时要注意怎样做呢?

生:有思辨性,但要求同存异。

师:《长恨歌》中,白居易联想到什么呢?

生:杨贵妃蓬莱成仙,唐玄宗相思成疾。

师:对于此事,清代诗人袁枚想到的却是“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他想到石壕村里的苦难夫妻,想到牛郎织女,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那么古人的个性化阅读提示我们可用什么方法呢?

生:联想与想象。

多媒体显示: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① 多角度换位思考

② 在思辨中求同存异

③ 学会联想与想象

(四)牛刀小试,设计续写

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现场来设计一下。当玛蒂尔德得知项链居然是假的之后,小说可以是何种结局?我们看谁的设计最有创意!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想象合理丰富,富有创意,这就是大家个性化解读的成果。

(五)课堂小结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火把一旦点燃,就会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这节课,通过对不同文本的解读,我们了解到文学作品个性化阅读与读者的差异性和作品的丰富多样有关;遵循整体把握、尊重作者、有理有据的原则,可用多角度换位思考、在思辨中求同存异、学会联想与想象的方法进行解读。大家学以致用,续写改编很有创意。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文学作品阅读中去。读出个性,读出境界!

注:本案例设计为武汉市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时所讲的一节公开课实录。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