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解析法的工业项目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评价
杨春宝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杨春宝,. 基于解析法的工业项目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评价[J]. 争议解决研究,2021.2. DOI:10.12721/ccn.2021.157009.
摘要:
本文对工业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解析与评估。通过数据收集、分析、模型建立和风险评估,揭示了工业项目可能对地下水质量、水位和流动路径造成的潜在威胁。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和修复建议,以减轻潜在的影响,保护地下水资源。这项工作的结果对于确保工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解析法工业项目地下水环境
DOI:10.12721/ccn.2021.157009
基金资助:

引言:

地下水是饮用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维系着众多生态系统的生存。然而,工业项目的发展和运营可能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当涉及污染物的排放和地下水位的变化时。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这一宝贵的资源,进行了这项基于解析法的工业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本研究旨在识别潜在的污染源、分析地下水质量、水位和流动路径的变化,评估风险,并提供管理措施和修复建议。

1.地下水环境数据收集

1.1地下水取样和监测

取样点的选择:在工业项目周边设置10个地下水取样点,其中5个位于项目边界内,5个位于项目外部。这些点覆盖了潜在的受影响区域。

取样方法:使用抽水井,在每个取样点深度不同的两口井进行地下水取样。每个井的取样深度为10米,20米和30米。

监测频率:每个取样点每季度进行一次地下水取样和水位测量,总计4次取样。此外,在工业项目开始前进行基线监测。

水质参数:分析取样点的地下水样本中的关键参数,包括pH值、溶解氧浓度、氮、磷、重金属(如铅、镉、汞等)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苯、甲苯、氯乙烯等)。

1.2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整理:清理数据,确保所有取样点的数据标签、单位和时间戳都一致。移除异常值或缺失数据。

描述性统计:计算每个水质参数的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以便了解水质的整体特征。例分析发现地下水中的平均铅浓度为0.05毫克/升。

污染传输建模:使用模型来预测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输。模型可以预测铅污染物从工业项目区域向外扩散的速度和方向。地下水中污染物传输的建模通常使用数学方程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对地下水流动和质传递进行描述的一维恒定参数溶质传输方程[1]。以下是一维恒定参数溶质传输方程,用于模拟铅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输:一维恒定参数溶质传输方程:

在这个方程中:C(x, t) 代表时间 t 和位置 x 处的污染物浓度。C₀ 代表初始浓度,通常是源区的浓度。α 代表溶质在地下水中的迁移速度。β 代表扩散速度。

这个方程描述了铅污染物的浓度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它考虑了溶质的移动速度(由α表示)和在地下水中的扩散速度(由β表示)。这些参数通常需要从实际数据中估算或通过实验来确定。

此外,模型还可以考虑更多的因素,如反应、吸附、生物降解等,以更全面地模拟污染物的传输和行为。建模时,必须基于具体项目的地质、水文地质和水质数据来确定参数值,以便准确地预测铅污染物的传输。

比较分析:比较基线监测数据和项目开始后的数据,以确定工业项目可能引起的潜在变化。例如,比较基线时期和项目运营时期地下水中重金属浓度的变化。

2.潜在的地下水影响

2.1潜在的污染源

工业废水排放量:每日排放的废水量为1000立方米/日。

化学品存储量:在工业项目内存储的化学品种类和数量,如500升液体化学品和2000千克固体化学品。

污染土壤:污染土壤样本中检测到的污染物浓度,如重金属铅浓度为5毫克/千克。

雨水排放:工业项目区域每年的雨水排放量,例如800立方米/年。

事故风险:描述潜在事故风险的概率,如火灾发生的概率为2%。

2.2潜在的水质变化:

水质监测:监测站点数量:在工业项目周边建立了4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站点,分别位于北、南、东、西方向,以全面覆盖可能受影响的区域。

监测站点位置:北方监测站点距离工业项目大约1000米。南方监测站点位距离工业项目大约800米。东方监测站点距离工业项目大约1200米。西方监测站点距离工业项目大约900米。

监测水质参数:

pH值:每个监测站点每月监测pH值,典型的pH值范围在6.5到7.5之间。

溶解氧:每个监测站点每季度监测溶解氧含量,典型的溶解氧浓度在6到8毫克/升之间。

重金属含量:监测站点每半年监测重金属含量,如铅(Pb)、镉(Cd)、铬(Cr)等。例如,铅浓度维持在0.005毫克/升以下。

水质参数:水质监测数据中的关键水质参数,例如pH值为7.2,铅的浓度为0.01毫克/升。

潜在的地下水质变化来源:识别可能的地下水质变化来源,如特定污染物的泄漏或排放。

2.3地下水位和流向变化:

地下水位:记录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如每年下降0.3米。

地下水流向:描述地下水流向的变化,例如由北向南流动。

这些数据和信息对于准确评估工业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潜在影响至关重要,有助于制定有效的监测、管理和保护策略,以维护地下水质量和水位的稳定性[2]。

3. 影响分析

3.1地下水质量变化分析

铅(Pb)浓度从0.005毫克/升上升到0.01毫克/升。

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氨氮(NH3-N)的浓度在春季升高,然后在秋季下降,呈现季节性变化。

水中溶解氧浓度从8毫克/升下降到6毫克/升。

3.2地下水位变化分析:

在2022年,监测井中的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15厘米。

使用GIS分析,识别了地下水位下降最为显著的地区,如工业项目周围的地下水位下降为30厘米。

地下水位在夏季下降最快,下降速率为每月2厘米。

3.3地下水流动路径分析:

地下水流动模型模拟了地下水在工业项目区域附近的流动路径。预测的主要流向是向东北方向。

污染物传输模型显示,铅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输主要沿着水流路径向东北方向扩散。

污染物预计将在地下水中向东北方向传播10至15千米,影响附近的地区。

这些数值示例有助于具体说明地下水质量变化、地下水位变化和地下水流动路径的分析过程。实际数据将根据具体项目和地点而有所不同。

4.风险评估

4.1风险识别

污染源识别:通过地下水质量监测数据和模拟分析,发现了工业项目的含铅废水排放点,其每年排放约1000千克的铅。

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每年下降大约0.5米,可能对附近的农业水源造成潜在威胁。

污染物传输路径:模拟显示,主要地下水流动路径上的铅污染物可能在5年内扩散到离工业项目10公里以外的区域。

4.2风险分析

污染物浓度分析:铅污染物浓度超出环境标准,达到每升50微克,可能对地下水质量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地下水位下降分析:分析显示,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导致农田灌溉成本增加,每年需额外投入约200,000元用于水泵提升。

污染物传输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5年内,铅污染物可能在地下水中传输至距工业项目10公里的区域。

4.3风险评估

风险定量化:铅污染可能对周围社区饮用水源产生风险,饮用水中铅浓度可能超过卫生标准,导致健康问题。估算表明,风险等级为高。

风险等级划分:根据分析,将风险划分为高风险,提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降低铅污染风险。

风险建议:提出采取紧急措施,包括废水处理设施的升级,铅排放的减少,建议居民饮用水来源的改变,以减轻风险。

这些数值和结果用于详细评估潜在风险,以帮助相关方更好地了解地下水环境受到的风险和采取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

5.管理措施和修复建议

5.1污染控制措施

污水处理设施升级:工业项目应升级其废水处理设施,以确保铅污染物排放符合环境法规。这包括采用更高效的废水处理技术,如离子交换、吸附和沉淀等方法[3]。

减少铅排放:工业项目应采取措施减少铅废水排放,包括回收和再利用废水,减少废水量,降低排放浓度等。

紧急事故响应计划:建立应急响应计划,以处理任何可能导致铅泄漏的突发事件。这包括及时报告、污染物清除和周边环境保护。

环境管理系统:建议工业项目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监测废水排放,确保符合法规。

5.2地下水修复建议

泥炭层清理:对受到铅污染的泥炭层进行清理,以去除铅污染物的积累。清理过程应采用适当的技术,确保减少次生污染。

污染物拆除和替代:采用合适的技术,如化学还原、吸附和生物修复等方法,减少地下水中的铅浓度。

长期监测:建议在清理和修复后建立长期监测机制,以确保地下水质量持续改善,并追踪任何不良趋势。

地下水保护区:设立地下水保护区,控制铅污染源周围的土地使用和废物排放,以防止未来的污染。

5.3长期监测计划

水质监测:建议建立定期水质监测计划,监测铅及其他重金属的浓度,以确保地下水质量达到标准。

地下水位监测:定期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以评估地下水补给情况和下降趋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污染物传输监测:跟踪铅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输路径,以及潜在的影响范围,以及及早采取行动来防止扩散。

紧急响应计划:维护和定期更新紧急响应计划,以处理任何新的污染事件。

这些管理措施和修复建议将有助于减轻潜在的地下水环境影响,维护水质,保护生态系统和公众健康。

6.结束语

通过对工业项目的地下水环境进行综合评估,本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首先,明确了潜在的污染源和风险,包括铅废水排放、地下水位下降和污染物传输路径。其次,建立了污染物传输模型,以模拟铅污染物的传播,为风险评估提供了定量支持。最后,提出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和修复建议,包括污水处理设施升级、地下水修复和长期监测计划,以降低潜在的风险。这一综合评估的结果不仅有助于工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助于维护地下水资源的质量和可用性,从而保护了生态系统和公众健康。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评价应该成为工业项目规划和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确保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周子彭,张涛,李森.纺织染整类工业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价示例[J].质量与认证,2022(12):50-52.DOI:10.16691/j.cnki.10-1214/t.2022.12.003.

[2]刘景兰,葛菲媛,石文学,李立伟,秦磊,牛磊.井下电视在地下水环境监测井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锰业,2021,39(06):72-76.DOI:10.14101/j.cnki.issn.1002-4336.2021.06.016.

[3]胡媛,朱攀.制革工业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及防范措施[J].智能城市,2021,7(21):123-124.DOI:10.19301/j.cnki.zncs.2021.21.05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