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疮的中医防治知识
吕强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吕强,. 湿疮的中医防治知识[J]. 当代中医药,2024.2. DOI:10.12721/ccn.2024.157017.
摘要:
湿疮属于中医疮疡范畴,是中医外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禀赋不耐是基础,常因外感风、湿、热以及脾虚湿蕴而发,后期则往往与血虚风燥有关。湿疮的症状表现多样,或轻或重,一旦出现剧烈瘙痒与继发感染,将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影响。笔者从临床出发,就患者关心的几个问题进行讲解,比如为什么会得湿疮、湿疮的表现、湿疮的治疗及调护等。
关键词: 湿疮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疗与调护
DOI:10.12721/ccn.2024.157017
基金资助:

湿疮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渗出特征的外科疾病,病位在皮肤。也被称为“浸淫疮”“血风疮”或“栗疮”等。皮损形态多样,一般对称分布,局部常有渗出的表现,可伴有或轻或重的瘙痒症状,病程缠绵难愈。按照中医辨证原则,主要分为湿热浸淫证、脾虚湿蕴证以及血虚风燥证等;依病情急缓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相当于西医湿疹。

中医认为湿疮的发生,禀赋不耐是基础,与“湿”关系密切。在禀赋不耐的基础上,不节制饮食、过度食用辛辣鱼腥及肥甘厚腻类食物,易引起脾胃损伤,使运化功能异常,从而造成湿热内生;如再感受外界的风、湿、热邪,内外相互作用,进一步可导致湿热浸淫于皮肤而发病。另外,平时身体就很虚弱,如存在脾虚,水湿的运化就会受到影响,造成湿蕴于皮肤而致病。病程持续,湿热长期不除,可耗伤气血,引起血虚风燥,使皮肤失于濡养而出现相关症状。所以,不论湿热浸淫还是脾虚湿蕴,或湿热久耗所致的血虚风燥,均与湿关系密切。

产生湿疮的病因病机不同,症状也存在差异。因外感湿热及内生湿热浸淫肌肤发病者,发病迅速,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度,滋水淋漓,或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因脾虚湿蕴发病者,发病较缓,皮损潮红,偶有瘙痒,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或伴神疲、腹胀便溏。如病程日久,皮损则色暗红或色素沉着,瘙痒明显,皮损常表现为粗糙肥厚,可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

总体来说,湿疮的症状具有多样性,除了一般的表现形式,还有一些特殊类型,比如以下几种:

1、手部湿疮  常见于在潮湿环境下工作的人群,比如餐饮从业者、水产业者、矿井或隧道作业者等;另外,洗涮等家务劳作也较容易出现手部湿疮,女性多见。手背及掌指均可发生,可蔓延至腕部。皮损多双手对称分布,一般界限不清,表面易出现角化,可有皮肤肥厚、皲裂表现,而手指侧面常出现一些小水泡,具有或轻或重的瘙痒症状。

2、耳部湿疮  此病好发于婴幼儿,也可发生于高温潮湿下工作的人群,以及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等。发生部位主要在耳后皱襞、耳轮和外耳道等部位。皮损也有对称分布的特点,多双耳同时发生,表现为红斑、渗液、结痂及皲裂等症状,可伴瘙痒症状。

3、乳房湿疮  多见于哺乳期女性。病变出现在乳头、乳晕或乳房其它部位。单侧或双侧发病,皮损表现为暗红斑、丘疹、丘脓疱疹,可有明显糜烂、渗出;如出现浸润,会有疼痛性皲裂,自觉瘙痒。

4、外阴、肛门湿疮  男女均可发生。男性主要局限于阴囊,有时波及肛门、阴茎,表现为皮纹加深加宽,浸润肥厚,干燥,伴有脱屑及色沉,渗出者常肿胀、皲裂,自觉瘙痒。女性多累及大小阴唇及附近皮肤,局部皮肤红斑、丘疹,也可出现浸润肥厚表现,经期及分泌物刺激使病程迁延难愈;而女性肛周湿疮可累及会阴,病程日久则易苔藓样变,奇痒难忍,局部潮湿多汗。

湿疮的发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表现多样,中医对湿疮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注重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1、湿疮的内治方法包括中药汤剂与中成药治疗。其中,中药汤剂是多种中药饮片的水煎剂,针对湿热浸淫证,一般采用清热利湿止痒的治法;脾虚湿蕴证,常用健脾利湿止痒的治法;而血虚风燥证,多采用养血润肤止痒的治法。目前治疗湿疮的中成药有不少,但也要根据具体证型进行选择。

2、湿疮的外治方法包括药物与非药物两类。外治药物的选择,针对不同的皮损在选择剂型方面有所区别,如皮肤潮红、红斑、丘疹水疱伴有明显渗出者,外治宜选择具有清热除湿作用的溶液;皮损为丘疹、丘疱疹伴有轻度糜烂者,可选择中药油剂;皮损无糜烂渗出,表现为陈旧性丘疹、脱屑,可选择中药软膏,如皮肤肥厚、苔藓样变,可用中药软膏封包治疗。另外,包括针刺、局部放血结合拔罐等非药物方法也可用于湿疮的治疗。

除治疗外,调护对湿疮预后及防复发有重要意义。湿疮患者要注意以下方面:

1、不要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如工作原因不能避免潮湿环境,要做好防护。因为潮湿环境湿气较重,容易侵袭皮肤导致湿疮的发生。

2、湿疮的发病与饮食也有关系。应节制饮食,避免过度食用辛辣鱼腥及肥甘厚腻类食物;尤其一些禀赋不耐的人群,进食海鲜、牛羊肉、酒、辣椒等,更容易因脾胃受损导致湿热内生。必要时可适当摄入一些具有除湿作用的药食同源食物,比如赤小豆、薏苡仁等。

3、患湿疮以后,因皮损处瘙痒明显,为了暂时止痒,患者常常频繁过度抓挠,甚至采用热水烫皮损等行为。这些方法不能有效解决瘙痒问题,反而引发严重的感染,所以要进行避免。

4、应注意湿疮皮损的日常清洁,不宜用碱性洗涤剂;如皮损有糜烂、渗出,可用医用抑菌溶液或消毒液进行清洗;针对无糜烂渗出而表面干燥、鳞屑的皮损,选择温和的保湿剂进行日常保湿。

5、湿疮伴有或轻或重的瘙痒症状,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不利影响,久病可能出现烦躁、焦虑,除了通过治疗改善瘙痒症状,也可通过听舒缓的音乐或者其他有益的方式调畅心情。

6、最后,患湿疮后不要自行用药,应到医院找专业医生进行治疗。

总之,中医对湿疮成因的认识,先天禀赋是基础,脾的运化功能是关键,与湿关系密切,而风与热具有推动作用;治疗讲究外治与內治相结合;日常调护方面,勿久处潮湿环境,应饮食适宜、情志调畅,而且要注意病变皮损的保护。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