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音乐教学中,潜心建构,架起流行与古典的桥梁,打破沉闷、寓教于乐,既能增强学生音乐素养,陶冶其音乐情操,还能提高其语言文学修养,寓德育于美育。
一、探究历史,寻找古诗与音乐的渊源性
(一)起源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是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关于诗歌的起源,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历史与变迁》中有形象的论述:我们的祖先,为了共同劳作,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二)发展
早期,诗、歌、乐、舞合为一体。《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诗经》是入乐歌唱的,严格地说它是歌。“楚辞”的产生也与楚国的祭神歌曲有着直接的联系。汉代乐府是专门的音乐机构,演唱乐歌,还搜集创作歌词。《乐府诗集》里的乐府诗,就是按音乐性质分为十二类的。唐诗为律诗绝句,整齐的句式排列,考究的是平仄押韵,既有磅礴大气,又有哀婉叹息。宋以词为主,在唐诗的基础上裁截重叠,以求合律。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
如,在教学《宿建德江》时,教师首先播放一段录制的滔滔江水的音乐,让同学们静静地听,然后提问:“音乐把你带到了什么地方?”学生答:“音乐把我带到了江边。”教师出示关于江的各种景色的图片,接着说道:“江边的景色十分迷人,小朋友到过长江边吗?如果你在长江边,你最想干什么?”这时学生乐开了花,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答道:“我想在长江边划船,我想在长江边做游戏,我想在长江边钓鱼,我想在长江边游泳……”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古诗的伴奏音乐,呼唤道:“我们去江边了!”教师适当引导,让同学们随着音乐,按音乐节奏尽情地表演:有的在游泳,有的在表演划船,有的手拉着手模仿波浪翻滚,有的模仿小鱼游泳,还有的坐在地上做拍手游戏……一下子把江边的热闹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尝试了小小的创意之后,学生表现出无比快乐的心情。学生玩着玩着就已会唱这首歌曲了,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画诗意图、演古诗、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感受意境美、音乐美,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浸受美的教育。
三、创新实践活动模式,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第一,古诗词吟咏创作。古诗词吟咏创作与编纂是指以特定的古诗词为对象,由学生创作、编曲的活动,它包括学生对具体古诗“平仄”的判断,以及对背景音乐的选择,这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音色选择等方面的掌握,以及对曲调内涵的理解。
第二,学生父母歌唱比赛。学生和家长可以定期参加古诗词歌咏比赛,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现场比赛的形式,自媒体,如微信和QQ,也可以用来唱歌比赛,鼓励学生唱歌,同时也能让家长参与到小学音乐课堂古诗词演唱的具体工作中,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合力,对学生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第三,音乐剧表演。音乐教师可以组织生动有趣的古诗词歌舞剧,将歌唱与音乐剧合理地结合起来,比如,古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就可以以歌舞演唱的形式进行表演,让同学们在演唱的角色中感受到离别的感觉。教师在了解、听、学有关古诗词和音乐之后,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通过学生声音特点进行分组,在根据不同组的声音特点挑选适合的古诗词音乐进行歌唱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歌唱训练后应及时对诗词进行更新和对学生歌唱的情况进行调整,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歌唱过程性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特点。
四、引用经典内容,激起共鸣,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要让学生爱上“咏”诗,爱上“唱”词,还应帮助学生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走进诗文作者的内心,体会他(她)的思想感情,理解诗词背后的内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恰当时间组织学生欣赏《经典咏流传》节目,和主持人、音乐人、观众一起细细解读诗人内心情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然后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水平,引用不同深度的经典内容来学习。比如《悯农》,内容浅显易懂,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声部节奏让学生一边吟诗,一边用拍手跺脚等来进行伴奏,使学生在活泼的表演中进一步懂得应该爱惜粮食。这样的内容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来“吟”一“吟”。再如《游子吟》,是歌颂母爱的诗歌,诗中母亲担心儿子出门迟迟不归,将对儿子的爱与牵挂缝在了衣衫上。这首诗平实朴素却真挚感人,学生在感受母亲与孟郊的亲情之余,也能联系生活,用心体会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引起情感共鸣。这样的诗词就比较适合中年级学生来“唱”一“唱”。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月夜江上景色的描绘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全词大气磅礴,令人震撼,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心情的同时,可以结合当前国家形势、国际形势,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报效祖国的决心,引起他们的心灵共鸣。这样有深度的诗词就适合高年级的学生来“咏”一“咏”。《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强调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那么音乐与诗歌融合,以歌唱的方式重新演绎,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来学习经典诗词,在“吟”“唱”“咏”的过程中,可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热爱,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尝试和运用。
结论:总而言之,音乐元素的巧妙使用,能在古诗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在古诗教学中既要尊重传统,也要敢于创新,将美好传递,将美德传承,进而达成美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梁焕敏.让音乐为诗词教学插上翅膀[J].教育艺术,2006,(10):35-36.
[2]第雪香.小学音乐教学中古诗文化与现代音乐的交融创新[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0(0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