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融合
​甘威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甘威,. 传统文化教育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融合[J]. 文学研究,2024.8. DOI:10.12721/ccn.2024.157223.
摘要: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以通过文化教育实现良好的德育效果。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古诗词作为古代语言文化中较为常见的内容,通过规整的排列方式读起来朗朗上口,丰富了语文课程形式,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和情感教育都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进行浅析。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DOI:10.12721/ccn.2024.157223
基金资助:

古诗词虽然字数较少,涵盖的故事内容非常丰富,需要学生根据古诗词背景进行分析理解,才能明白作者表达的含义,了解作者传递的情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需要参照作者所处的环境,了解文化背景,自主探究学习诗词文化,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体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育的意义。

1参照古诗词背景渗透传统文化

探究古诗词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通过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环境,可以更加贴近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感悟。比如在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先进行原文的通读,然后自己去揣摩其中的含义,然后教师将这首诗的背景进行诠释,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所处的情境,明白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这首诗是青年时期的李白离开蜀国至荆门的路上创作的,在诗的开头就提到了“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的青年豪情壮志,兴致勃勃的踏上了旅行的道路。在路上看到了山川、平野、江河、荒原等壮阔的景象,让读者通过文字就能体验景色的辽阔震撼,特别是“随”和“入”两个字用到惟妙惟肖,给人一种动态的感受,把壮丽的景色写的活灵活现。“月下飞天镜”指的是晚上诗人在观景,“云生结海楼”是白天看到云彩逐渐多了起来变幻成海市蜃楼的模样,从这句古诗开始巧妙的暗示出作者的思乡之情,从晚上一直观景到白昼,作者看似在观察景象,实则是思念故乡一夜未睡,最后点明自己的心思“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思念家乡的情感,将故乡拟人化,依依不舍的送别我远赴他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更新,学生对外国节日趋之若鹜,他们知道西方很多节日,却不知道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这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面对如此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渗透这一环节。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有什么节日?是什么时候,学生不一定知道。我们学习这首诗了解这首诗的背景是:作者离开家乡在外的游子,举目无亲,在重阳节时思念家乡亲人。为什么要在重阳节思乡,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在重阳佳节,要登高祈福,祈福、孝敬老人。所以诗人此时想到自己的家乡人正登高望远,他更加思念家乡亲人。参照这个背景学生就能够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了。参照古诗词的背景,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加深入的了解作者传递的情感,明白诗词表达的含义。

2应用古诗词语言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形式非常简单,规整的排列方式,更考验每个文字的用法,表达强烈的情感,营造特殊的情境氛围。古诗词语言让人在阅读时充满了无尽的遐想,以言传情无不表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在崔颢的《黄鹤楼》的学习中,需要将这篇著名的诗作进行解析,黄鹤楼作为得道登仙的传说美景,让人们产生无尽的幻想,吸引许多诗人前往观光。整篇古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个部分,一开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直接点题,表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满怀憧憬的来到黄鹤楼,可到了这个地方却没发现有仙人野鹤,心里有了落差,这里就已经体现出作者的思乡之情,其实并不是因为闲云野鹤的成仙之愿,而是来到他乡的思乡之情让自己心理出现变化。“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一句语言用的非常美妙,用自然的景色表达出内心的真挚情感。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白云空悠悠,其中“飞走”表达了作者想要插上翅膀立马飞回到家乡的心情,而“千载”和“空悠悠”则表达非常想念家乡和家人,在外时间度日如年,心理寂寞空空,没有归属感,语言魅力十足。后两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也是通过景色语言的描写,传递思念家乡的忧愁之情。又如《在商山早行》这首诗,全篇都在写景,从霜、晨起、鸡声、人迹、板桥、月这些词语都可看出山村黎明凄清孤寂的景色,都写了旅途中孤单的游子的凄凉,“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昨晚梦见自己故乡的美好画面,想到自己的境况,因此这首诗从这些语言中都可看出抒发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通过描写景色的妙语来传递感情,是古代诗人常用的写作手法,让人沉浸在语言的魅力中,切实感受其中的细腻情感。

3根据古诗词内涵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内容,与长篇大段的文字不同,通过精短的语句充分表达内涵,体现古诗词语句的个性化。比如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陶渊明看似用平淡的语气描写了自己远离世俗纷争,不受世俗的纷扰,每日饮酒赏景,感悟人生道理。实则用日常的平淡描写,表达自己内心对成就一番作为的热情,但又不想与他人同流合污,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陶渊明的诗句语言朴素不加修饰,细读后能够发现其中的韵味,这种韵味透露着“出淤泥而不染”的清新,能够看出作者沉淀心境后的感悟,强调生活态度,体现出作者的真实。在古诗词中渗透情感教育。如《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友人的时间、地点、环境氛围一切都是美的,写诗人送别朋友之际,突然“劝君更尽一杯酒”是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情谊。想多挽留一下友人,这也是作者内心真实的感受,对学生来讲,朋友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中阶段的学生重友情,喜欢交朋友,同时也情绪多变,结交的朋友也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想不开,以至互不相让,使友情决裂,这首诗也教会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通过简单平淡的语言描写,看似只是对生活的记叙,但其中用字的巧妙可以体现作者真实的情感或写作意图,古诗词的魅力就在于简单的文字语句能够展现无限情感,让人可以反复细细品味。

4采取特殊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的语言文化教育和德育都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古诗词内容难以理解,因此可以通过组织个性化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比如在进行李白《行路难·其一》的学习中,学生很难对“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种文字语言进行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将其中的情景用动作模拟出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趣味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借助新媒体设备进行相关图片或视频的导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作品表达的含义。这首诗词主要想表达的内涵是人生道路艰难,因此可以组织室外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负重行走,更真切的感受行路艰难,锻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力,实现古诗词教育的意义。我们在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关于描写月亮的诗歌,这些月的诗歌一般都写的是对亲人朋友的思念,或者是思乡,这就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了,然后播放《明月几时》这首歌让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学生感知这首诗的意境,慢慢欣赏此词的音韵,让学生由景入情便于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根据词的意境进行绘画比赛,根据个人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画,全班同学都参与或者几个同学共同合作完成,画的最好的有奖品奖励。这样大家都积极参与,又能收到好的效果,又能够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一举两得。通过组织趣味活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内外的活动中,在活动参与中不断体验感悟,实现理论实践化的教育效果。

5结语

经过千年历史文化长河的沉淀,传统文化在古诗词中不断渗透融合,老生长谈的道德观念和情感哲理在古诗词文化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非常重要。加强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古诗词的融合,借古人之口传递正确的意识观念,分析传统文化的意义,对传统文化的精粹进行提炼,通过多元化的语文古诗词教育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导入趣味性的视频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组织主题活动,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实践活动或课堂情境互动过程中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栗冬冬.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J].科技风,2020(03).

[2]李倩.不忘传统,不忘初心: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课外语文,2019(11).

[3]李天华,周全中.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08).

作者简介:甘威 (1986年10—),女,汉,湖北咸宁人,本科,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