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与模式陈旧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一些教师常常把“无问题课堂”等同于“一流课堂”,这种认识有悖于学习的实质,也不能很好地顺应当今的教育潮流。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学校出现了“一言堂”的现象,即老师站在台上讲,而学生则在台下做着笔记,沦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在小学阶段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却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制约,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思考的思维,导致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挑战性,也背离了目前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核心素养的培养一直秉承着“以人为本”,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单纯、陈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很可能会使他们失去对所学的知识的兴趣和激情,从而影响到课堂的有效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不但要把每一堂课都上好,还要把每一位同学都教好,还要有一种大局观,提高责任感,把“把语文课堂从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引导出来”作为自己的使命。
(二)功利化的教育目的
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目标,它不仅是对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视,以培养具有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为教学重心,促进培养方向向综合素质的转变。但是,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实现。另外,部分教师还存在着“只为提高分数而备课”的现象,这就造成了教学设计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也不高,要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仍是一大难题。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彰显人文属性,注重文化基础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老师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扩大学生的文化眼界作为自己的教学目的,培养有文化有思想的学生。语文是人文科学。在教学设计中,老师要注重和运用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指导学生在学习中丰富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使每篇文章都散发着人文的光辉,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本研究选取了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元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分析。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春节”这个凝结着中国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节日为切入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对于这个传统的节日,大部分的学生都只知道一些皮毛。这首诗王安石描写的是宋朝人辞旧迎新、喜气洋洋的情景。所以,老师在上课前,可以布置一项小型任务,帮助他们梳理有关“春节”的问题,并尽量收集有关这个节日的信息。在课堂上,老师能对所教的内容做出综合的回答,也能指导学生之间的互相问答。另外,老师也可以将有关春节的故事和有关春节的文化知识,适当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既可以增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可以感受到古代和现代的风俗习惯的差异,感受到了浓郁的民间文化的内涵。
(二)为培养自学能力创造宽松的环境
人们经常说:“语文学习好坏,全看领悟力。”的确,要把语文学好,需要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光靠死记硬背是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的。在教学中,教师只能做到“引领”,而学生既要跟上老师的步伐,又要学会自我扩展和提高。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要使学生获得长远的、有效的发展,更要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所以,老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可以提问、可以思考,可以更好地进行思考和自我提升。
本文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教材《拔苗助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研究。在这个习语故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课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而是要循序渐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在阅读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都有了不同的想法,有些同学说:“这人真笨。”一些同学说:“这是因为他不懂科学,才会做出这种可笑的事。”在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做进一步的指导:“那么,我们要不要完全否认这个故事里的英雄?”在这一问题的启发下,同学们踊跃地回答:“事实上,这个人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的方式却是错误的,而且也太急于求成了!”老师可以接着问:“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在一层又一层的引导下,学生做出了总结式的回答:“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光有美好的意愿和激情是不行的,结果很可能与主观意愿背道而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学会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独立的学习能力。
(三)发掘道德教育因素,重视社会参与的导向
艺术是从生活中来的,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文本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意义。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却常常忽略了这一因素,致使语文学习成为考试的工具。所以,老师们在自己的教学中要扩大自己的教育眼界,用语文来加深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与社会的联系,增强他们的思维深度,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新一代,为自己和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研究选取了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研究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不能单纯地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解释文章的主旨,而是要从周恩来的幼年起就立志于此,通过推动、渲染,使同学们体会到周总理年轻时的博大胸襟和宏愿,从而学习周总理,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的伟大理想。
(四)提高师资素质,突出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语文素质是决定其教学深度和广度的关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如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质量的停滞不前、教学策略的落后。有些老师觉得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教学效果不好的时候,他们会习惯性地从学生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而不是改进自己的教学,这是不符合现在的教育要求的。所以,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们都要重视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感和教学责任感,利用定期教研、校内校外专家讲座和教育活动等方式,让老师们更好地了解核心素养内涵,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研究[J].语文建设,2022(24):46-49.
[3] 陈雯雯.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初探[J].语文建设,2022(18):55-58.
[4] 蔡阳合.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S1):74-76.
[5] 夏静.育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特点、原则及策略[J].语文建设,2023(16):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