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文、入境、入心——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代晓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代晓明,. 入文、入境、入心——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 当代中文学刊,2023.8. DOI:10.12721/ccn.2023.157071.
摘要: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而如今多数教师模式化的古诗词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学习兴趣。随着“双减”落地,力求高效教学。古诗词作为文约意丰的文学形式,是发展学生审美与创造能力的好教材。教学中融入想象,展开推想,激发联想,深化学生与诗文、语言、情感的对话过程,达到“入文”“入境”再到“入心”的学习效果。同时激活学生思维,走向运用,使古诗词从收藏品走向日用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 思维古诗词入文入境入心
DOI:10.12721/ccn.2023.157071
基金资助:

正文:

一、 语文教学刮起了强有力的“中国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历经四年磨砺推出的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内容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元素。整个小学12册共选编优秀古诗文124篇,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55篇,增幅达80%。新修订的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增加4倍之多。《北京市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中强调:小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为学生精选古诗词等优秀国学经典,通过熟读成诵,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感人的形象,美妙的旋律,和谐的节奏,优美的意境,丰富的内涵感染着人,陶醉着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呢?是值得我们语文老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 现阶段古诗词教学困惑多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倒计时环节采用了中国传统24节气的创意元素,每一个节气都配有一句经典诗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界感受了“中国式浪漫”。中华民族是一个脚踏实地、本真质朴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向往美,追求美而富有诗意、富有创意的浪漫民族。古诗词是最经典的语言,是最有魅力的文化符号,应该让古诗词浸润我们的心灵,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

古诗词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内容高度凝练,情感含蓄深邃,有些教师懒于挖掘教材、浅于诗词领悟,缺乏教学方法探究,常常会套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五步教学法,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乏味文字,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也消失殆尽,压抑了学生思考潜能,取代了学生思维的自我操练,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机械死板,吃力无味,从而产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厌恶心理,远离古诗,更谈不上主动积累和灵活运用了。

二、 撬动思维,深化古诗词教学

(一) 落实“双减”,提高实效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实施“双减”政策的终极目的是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将这一政策真正进行贯彻和落实还面临很大挑战,需要一线老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模式。

教育专家许汉先生曾说过:“教学思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质量的评价,都必须抓住思维能力这个核心。”有研究表明:“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构思精妙,寓意深刻,是训练、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教材。”因此,将古诗作为思维的引导点、生成点、升华点加以充分利用,同时将思维能力的训练渗透在古诗教学中,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教师有计划在每一首诗中进行思维训练,在鉴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推想、联想、总结等思维具化的能力,形成长期的习惯,从而会切实提高学生的诗词学习能力。

(二)将思维训练融入古诗词教学

在对古诗词精准定位,明确双线目标后,将思维训练融入教学策略中开展教学,一定会给古诗词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使学生热爱古诗词,又发展思维能力。

1. 入文——融入想象,加深与诗文对话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从抽象到抽象,要抽象与形象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当然是形象化的内容。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让诗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画面。

想象可以通过三种渠道传递出来:一是语言,二是绘画,三是演绎,即表演。通过如教学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当读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时,老师问:“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谁能把眼前的画面给大家讲一讲?”这个过程就是想象。教师给孩子一个想象的图景,孩子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让孩子把这种美妙读出来。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象,又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是一个深度阅读的过程。

2. 入境——展开推想,加深与语言对话

推想是根据已知的情况推测未知的情况,在阅读过程中叫推想式阅读。第一是推想语义,即语言表达的基本意思。第二是推想目的。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有一个主旨,这个主旨就是他写这篇文章的意图。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古诗词仅仅几十个字,诗人字斟句酌,每个字都是“推敲”出来的精华。故而,学习古诗切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要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融入诗歌的意境。

如罗才军老师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罗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喜”,通过交流、讨论,推想诗人“喜欲狂”的情感来源,找出全诗共有7个喜悦。第一喜,喜极而泣;第二喜,欣喜若狂;第三喜,喜不自胜;第四喜,现实之喜;第五喜,想象之喜;第六喜,喜上眉梢;第七喜,喜从天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既有喜悦的神情又有喜悦的动作,既有喜悦的现实又有喜悦的想象。

3. 入心——激发联想, 加深与情感对话

古诗先“入境”后“入心”,然而“入心”最难。所以,由“入境”到“入心”必须形成一个过程,这便是我们教学中要着力设计的地方。把两首或是几首相关联的诗组合在一起,对比阅读,或是比较阅读却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这运用的便是联想。联想是什么呢?联想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这里的事物便可以看作所读的读物内容,从一个读物内容想到另一个读物内容。联想实际上是思维的系统网络,是点状的形成关联,把单向的、线的认知变得多元。突破点状思维和线性思维的局限。点状思维容易形成碎片化阅读,不容易建立起联系,线性思维则是单向的。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多给孩子们搭建联想的机会,把相关的事物关联起来。

(三、)深化古诗词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课程改革后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对教学提出新的要求。生活中学生能触景生言,不仅积累诗词,更能为我所用,热爱古诗词,使我们的古诗词从收藏品走向日用品。本文仅是从思维的角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使学生在“入文”“入境”“入心”的学习过程中,激活思维,走向运用,以此深化古诗词教学。相信只要我们深入研究,一定还会有更多更好的策略,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2] 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课程·教材·教法,2018(02)

[3] 方玉婧.基于意境体验的小学高段古诗教学策略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

作者信息:代晓明(1983.4—),女,汉,北京昌平人,北京市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