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新时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领域的发展进入了重要转型期。在新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受传统办学思想的影响,综合性素质的教育对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及大学排名上所做的贡献极为有限。因此在新时代“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中,综合性素质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对各个高校来讲都正处在起步阶段。当今社会,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对个人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音乐以审美性为独特价值存在,音乐作品对丰富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为了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中独特的审美功能,笔者深挖音乐教育和美育的底层思想内涵,寻绎音乐教育的多种方法,以期达成新时代美育目标。
一、新时代美育与音乐教育
1、新时代的美育
“美育”概念最早是18世纪德国启蒙文学代表人物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提出的,该书将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1]。20世纪初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将美育概念引入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又进一步研究美育并推广,提出美育的“陶养”作用,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在蔡元培之前,严复也曾论及美术对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作用。经蔡元培推广后,美育逐渐普及至中国大地。《意见》中,“新时代”一词体现了美育工作新的改革方向。[2]美育具有以美感人、以美化人、以美育人的作用毋庸置疑,需要探索并创新的是具体实践路径。传统的美育教学是一种“老师——学生”模式的窠臼,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发现美、创造美,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顺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和感知教育为主要内容,是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3]传统的音乐教育偏重于技能性和实践性,对学生内在审美方面的培养并不注重。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存在,对于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应当成为“大众化”的音乐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音乐艺术美的洗礼,内化于心,作为人性正能量的“补给站”。外化于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子孙后代的福祉贡献力量。
二、音乐教育中的美育价值体现
1、审美价值是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
音乐艺术创作源于生活,表现生活。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曲家用音符表达自身情感变化的过程,是作曲家的社会经历、教育背景、性格特征、知识和智慧等各方面的结晶,因此人们欣赏的音乐作品,也是体验作曲家情感变化的过程,因此音乐作品可以影响人的情绪或情感的变化。再结合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如合唱、舞蹈、器乐合奏、协奏等,增强集体凝聚力,形成澎湃的精神力量。音乐艺术是以审美性为独特价值存在的,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与生俱来的。
2、音乐教育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传统的音乐教育是以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为主,是一种被动的教育关系。但基于“心性论”的理念,每一个个体本自具足趋于完善的心性,即自我发展、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潜能。[4]基于这一理论设定,引发了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即受教者本自具足自我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潜能。如学生对一首乐曲心醉神迷,同时对音乐的形式表现力或艺术真义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足以证明受教者主动积极调动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现美,鉴赏美,已经逼近以美化人、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标。因此,音乐教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当“自主性”的行为产生了,对学生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等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3、音乐教育是培养创造性的有利法宝
中国的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国内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特征,是严重缺少竞争力的。音乐教育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利法宝。音乐以审美性的独特价值存在,音乐教育乃至其他各类艺术学习,是最能培养创造性的。基于“心性论”这一理论基础,如果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一定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既让学生掌握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框架,又通过音乐教育达成独特个性的培养,对学生将来走进职场或继续深造都营造了广阔的空间。
三、音乐教育达成新时代美育目标的发展路径研究
为了提升教学研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以笔者任教的北京印刷学院为例,通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门课程的教学,探索音乐教育达成新时代美育目标的实践路径。北京印刷学院是以印刷与包装、出版与传播、设计与艺术三个领域为办学特色,集工、文、艺、管协调发展型的高等综合类理工院校,《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门课程属于学校通识类选修课。选本门课程的学生群体中,女生人数居多,占比72.7%,男生人数占比27.3%。学生的年龄以18-24岁居多,占比98.5%,其中有1.5%的学生是25-30岁年龄段。大多来自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新闻传播大类等专业,文科专业占比75.8%。也有不少学生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类、电子信息工程或文化产业管理等理工科学生,占比24.2%。学生大多是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其中大二学生占比81.8%,大三学生占比18.2%。基于这些调查数据,发现对于非音乐专业学生来讲,即使学习音乐专业的知识和内容,只要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足以通过音乐教育达成美育目标。
1、课堂内容要理论与作品欣赏密切结合
在历史课堂上,枯燥的历史信息“传递”是难免的。尤其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理解严肃深奥的历史史实,仅通过教师“口口相传”,授课质量很难保证。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于历史知识部分,教师可以以音乐历史发展的时间为线索,讲授音乐历史发展的理论知识;学生是比较喜欢的。对于西方音乐的历史,以分门别类的乐派进行介绍,学生更容易理解。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了解甚微,但却非常刚兴趣,尤其是唐代音乐感兴趣。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以时间为线索,讲授枯燥的历史知识,学生课上学习的质量是非常高的。81.8%的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能够基本理解,84.8%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知识内容非常清晰,75.8%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十分明确,92.4%的学生对老师上课内容掌握的十分精准。无论中国音乐还是西方音乐,都诞生了浩如烟海的经典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影视剧、综艺节目经常出现。但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作品是哪位作曲家创作的,或者作品的标题是什么。所以在中西方音乐史的课堂上,安排必要的作品赏析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对音乐作品进行历史背景、创作手法、作曲家等信息进行整体介绍,学生在聆听作品的过程中,可以与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达成共鸣。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非常喜欢欣赏中西方经典的音乐作品,并通过教师的讲解能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品。学生对一些耳熟能详的音乐创作如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有更强烈的求知欲。对中国民族音乐和舞蹈如《黄河大合唱》、东北秧歌,这种直接信息摄入和刺激,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可见,音乐历史知识与音乐作品的欣赏相结合,可以实现审美的教育目标。
2、课堂要适当的安排互动环节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内心是非常喜欢互动环节的,如果教师整节课对着课件讲授,学生会觉得很枯燥,也体现不出音乐教育中的美育价值。但笔者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发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尤其是笔者授课的对象大多属于文科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安静舒适的坐等教师“话语权”式的知识灌输,这样授课方式学生更有“安全感”。但当教师安排学生做节奏节拍的互动时,发现部分学生内心还是非常喜欢的。他们在座位上自觉的打节奏,数节拍。这种身体和大脑的共同协作,可以激发学生切身地体验到音乐的乐感与表现力,这一过程产生的结果也达到了美育的目标。这个道理就像运动可以刺激人体分泌多巴胺一样,让人产生愉悦感和兴奋之感。
3、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与内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提到“生活化”,会让人有种随便、轻松之感。其实,课堂教学也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学生在生活中,只要是自己感兴趣或者喜欢的领域,即使没有老师教,学生也会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的寻求提升。这种学习不仅是因为学生喜欢,更重要的是这个学习的过程是放松的,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放松的进取精神,是决定学生直线提升的关键要素。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或者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轻松地运用到生活中去,那么教学效果的呈献可想而知。笔者基于这一思想基础,在每学期15周的课程中,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的情况,安排电影欣赏的内容。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看电影,在课堂上看电影更觉得欣喜。加之教师会讲解电影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部分,以此与学生产生更好的共鸣。这种授课方式,学生更愿意接受,课堂的教学目标也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内涵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实现,这些路径需要一线教师通过实践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并深刻思考。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微观的调整课堂教学,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可以使枯燥的教学知识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接轨,最终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利军,王婉睿.高等学校美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4):309-315.
[2]徐承.中国美育传统中的准“民主”经验[J].美育学刊,2019,10(01):10-20.
[3]王秀萍.论音乐教育的审美范式[J].中国音乐学,2006(02):121-126.
[4]代百生.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观念与行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1(01):115-131.
[5]陈丽芳.律动,打造灵动的音乐课堂——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9(3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