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语言的理解、表达以及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其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言语发育延迟、发育性语言困难、后天获得性失语等。而儿童早期是语言重要的发展阶段,如不能积极开展治疗,不仅会影响患儿的语言能力,还会影响患儿适应社会的能力,甚至影响心理健康[1]。游戏治疗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一种心理精神治疗方式,其以游戏为沟通媒介,加强与儿童的语言交流,改善儿童语言障碍。为了进一步证实游戏治疗在儿童语言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本次进行如下研究。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我院接收的语言障碍儿童中抽取50例纳入此次研究,研究时段:2023.01-2023.12,并依据随机法行分组处理,设置组别为对照组(n=25)、观察组(n=25)。
纳入标准:(1)均符合语言障碍诊断标准;(2)无严重器质性病变;(3)患儿无先天性疾病;(4)家长知情且自愿。
排除标准:(1)家长存在沟通、认知障碍;(2)患儿存在癫痫、痴呆、精神异常情况;(3)其他因素引发语言障碍者。
对照组:患儿男13例,女12例,年龄范围:1.5岁-6岁,平均(4.24±0.26)岁。
观察组:患儿男14例,女11例,年龄范围:2岁-6岁,平均(4.31±0.14)岁。
以上内容对比p>0.05,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从简单音阶逐步过渡至词语、句子等,并利用情景对话、图片、实物表演等方式逐步开展言语表达以及复述能力训练[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游戏治疗:(1)建立小组:由科室内医护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组成,定期观察患儿的日常表现以及情绪变化,评估患儿的智商,智商<80、精神异常、严重疾病者,每周5次游戏,每次30min,连续干预12周,除此之外,其余小儿每周3次,每次20min,连续干预12周(2)游戏干预:以示范的形式帮助小儿熟悉游戏方式,确保小儿能够完成游戏流程,游戏包括:扔沙包、捉迷藏、老鹰捉小鸡、抛接球、竞技比赛等,并辅以讲童话故事,提升小儿的理解能力,讲述期间需要多与小儿交流,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升表达能力,必要时还可以加入堆积木、切东西、拼图等方式,锻炼言语思维能力[3]。
1.3观察指标
临床有效率:包括显效(通过S-S语言发育迟缓量表评估,患儿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提高两个阶段)、好转(患儿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提高一个阶段)以及无效(上述均未达到)。
家长的满意度:通过我院自制问卷(百分制)进行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十分满意(90分及以上)、基本满意(60-89分)以及不满意(60分以下)。
儿童依从性:通过我院自制百分制问卷进行调查,包括完全依从(超过90分)、部分依从(70-90分)以及不依从(低于70分)。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5.0软件为统计学处理标准,整理文中各数据指标,分别纳入至t检验与卡方检验进行处理。以(均数±标注差)为处理结果的属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整理计算,以例数(百分比)为结果的属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处理;观察p值,若其<0.05,则表示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显著;反之若p>0.05,即为数据无明显差异性。
2结果
2.1 临床有效率
详见表一,临床有效率,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其中观察组的有效率更高。
表一 临床有效率 n(%)
2.2 家长的满意度
如下表二所示,家长的满意度对比,观察组较高(100.00%),对照组较低(80.00%),对比结果差异明显(p<0.05)。
表二 家长的满意度 n(%)
2.3 儿童依从性
详见表三所示,儿童依从性,观察组较高(92.00%),对照组较低(68.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表三 儿童依从性 n(%)
3讨论
游戏是与小儿建立良好关系的最好媒介,也是转移小儿注意力的最好方式,在临床干预手段中加入游戏,则是抓住了小儿爱玩的特性,通过游戏的方式拉近医护和小儿之间的关系,并提升小儿的舒适性和配合度。就语言障碍的患儿来讲,在干预手段中融入游戏,可以加强医护和患儿之间的良好沟通,增强儿童学习语言的动力,并为小儿营造轻松愉悦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降低小儿的抵触心理,此外,小儿可以将语言学习当做游戏,从中获取快乐,提升主动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小儿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其语言发展[4]。并且,部分语言的表达,小儿难以理解,而借助游戏以及特定的环境,可以提升小儿对部分语言的理解能力,并提升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对于一些不爱交流、自卑的患儿来讲,也具备促进意义。也有研究指出,鼓励小儿做游戏,引导其展开想象,表达内心想法,释放消极情绪,使身心处于愉悦的状态,获得充分的满足感,提升语言表达时的信心和积极性,遂游戏治疗对于小儿来讲,干预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游戏治疗对于儿童语言障碍康复工作具备显著的促进意义,且可以提升家长的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