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背景之下,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的同时,需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提升,还需要关注学生音乐歌唱技巧的训练。学生通过不同知识的学习,建立起相应的核心素养,保持健康全面发展的状态。音乐教学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解基本的乐理知识,也需要结合多声部合唱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和能力,让学生在歌唱的实践中,不断练习。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多声部合唱技巧,让学生正确完成歌曲的演唱,提高演唱效果。
一、音乐多声部合唱方法的教学意义
(一)锻炼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在目前小学音乐改革的同时,要求教师从音乐核心素养的角度分析小学音乐的实际开展工作情况。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我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从美的角度欣赏更多音乐艺术作品,了解作品的内在表达情感。总体来说,在音乐的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锻炼学生音乐的欣赏能力,可通过多声部合唱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演唱的过程中如何达到更好的声音效果,这一个训练过程需要学生长期积累。
(二)锻炼学生多声部合作能力
音乐艺术往往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内容的表达。例如,交响乐、合唱和管弦乐队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在小学音乐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经历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音乐元素结合成一个作品,这一个作品所表达出来的音乐价值有所区别。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演奏能力、音乐表演的能力,需要让学生首先学会与他人合作。通过多声部合唱演练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调整自己歌唱的节奏、音量、音高、速度。配合其他的同学,达到更好的合唱效果。多声部合作训练的方式更全面地让学生了解到音乐学习的重点,提高了学生音乐演唱的水平,这对学生今后接触音乐、掌握音乐大有裨益。
(三)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音乐作为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艺术类课程,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需要关注学生的美育教育开展工作落实情况。从美育教育的角度分析来说,这种艺术类的课程需要采用独特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才可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是说,音乐的核心素养教学需要引起教师高度的重视,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起自我的音乐核心素养体系,引导学生对音乐核心素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现出音乐的本质以及审美的价值。这是一个长期教学引导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价值,希望教师能关注这样的教学角度。
二、音乐核心素养探讨小学音乐多声部合唱方法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多元化合唱学习,激发兴趣
由于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有所区别,每一个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也有不同。不同的学生聆听习惯、欣赏习惯、感受习惯都有着一定的差异,这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的个体差异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合唱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在音乐方面的短板与长处,通过合唱练习的方式,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作品欣赏时,可通过《我的中国心》、《红旗颂》等优秀作品,让学生感受这些作品的语调、节奏、和声等重要的音乐元素,进而学习更多合唱知识。
例如,在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教学时,教师可先播放独唱版本,然后播放合唱版本,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共同学习,一块演唱。当学生掌握音乐主旋律时,学生可进入到合唱练习中。这种比较过程可以让学生听到二者的差异,感受到合唱比独唱更丰富,更富有表现力,更受合唱的吸引,从而激发学生对合唱的兴趣。
严格地说,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聆听与体会,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喜怒哀乐,感受更多音乐形象,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如果做好音乐的声部合唱教学,应该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心,首先让学生学会感受音乐的美,学会聆听,把握住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这个过程可引起情感共鸣,实现音乐的美感教学,感受音乐作品的灵魂。音乐作品欣赏中优美的旋律和歌声,可以让人放松自己的心情,让人感觉到舒适,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声部合唱练习之前,教师需要努力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这种艺术作品背后的魅力。当学生被音乐魅力所吸引所感染时,就会有更充足的学习动力,会积极参与音乐的学习中。比如教师在多声部合唱教学做一个环节,可以选择《送别》、《缆车》、《让我们荡起双浆》等优秀的作品。让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作品的旋律美、声音美、和谐美。学生可情不自禁跟着旋律一块儿歌唱,真正地用心聆听歌唱歌曲的节奏、和声效果、和声速度等音乐元素,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现代教育的改革趋势分析来看,很多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式会分析小学生这一个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发现很大一部分小学生都比较喜欢玩游戏,趣味性的教学设计模式就符合这一个教学阶段的要求。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融入更多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加各种音乐游戏,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多声部练习合唱的教学方式。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佳能游戏,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佳能游戏主要通过合唱的每个声音部分常规模仿,达到更好的游戏训练效果。在佳能游戏的音乐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模仿,相互干扰,提高了学生的抗干扰能力,这是学生合唱训练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多语音合作的乐趣,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二)锻炼学生聆听声部的能力
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提升,关键之处在于锻炼学生的声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音乐作品的内容展示,帮助学生分析某些作品中的旋律,让学生理解更多音乐作品欣赏的方式。在实践的这一个环节中,通过多声部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多声部合唱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深部能力。采取不同的手段,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旋律之间的音乐表达效果,从而了解到音乐的细节设计。
比如《黄河大合唱》这一个合唱作品,比较适合刚刚接触声部训练的学生,教师可直接将这一首作品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教学部分,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听到的主旋律,在作品中画出一条线,表达旋律的走向。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在合作的模式之下,画出不同部分的主旋律。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两部分之间的旋律,还可以在自己画的线上看到两部分之间的合作规律,从而更好地感受到多部分和声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歌曲《同一首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合作进行简单的合唱。当学生能唱整首歌时,老师会带领学生合唱,并用“wu”唱两段式合唱。首先,学生唱第一部分,老师唱第二部分。当老师唱第二部分时,学生可以理解多部分合唱的魅力。这时,老师可以讲解第二部分的演唱方法,让学生尝试第二部分。教师唱第二部分,让学生练习多部分合唱,尝试唱第二部分,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合唱的兴趣。
例如,轮唱过渡模式,它不同于一般的合唱模式,它是两个或多个部分连续唱同一旋律。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听力。在学生轮唱的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整齐的节拍,突出强劲的节拍,平衡两个声部的音量,并强调不同声部不能因为音量大而相互竞争,更不要说冲着拍子、大声喊叫、大声唱歌、加速了。此外,还必须确保不同的声音部分在相互独立的同时保持清晰。
(三)关注学生的音乐节奏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盲目保守,而应将创新精神融入教学,在教材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趣的语音训练让学生掌握节奏,从而提高学生的时空感。例如,在学习歌曲《在农场》的过程中,我会在课堂上随机分组学生,然后要求每组模拟动物的叫声。然后每组动物的叫声都有一个固定的节奏类型,即每个声音部分的节奏类型重复多次。接下来,在教学过程中,会让不同的小组相互合作,把不同的节奏叠加在一起,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基础上真正增加对声音的理解,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多声合作的丰富表现力。
此外,教师可采用柯达伊手势教学的方法,柯达伊教学模式主要通过人声教学,体现出音乐演唱的效果,唱歌必须是无伴奏的,在这样的观点影响下,教师实施这一个教学方法相对容易,不会受到更多外在条件的限制,而且也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学者。老师采用柯达伊手势,表达手势的不同动作,提示学生发音是否准确,提示学生通过手势高低把音与音之间的差别体现出来,从视觉感受让学生更快掌握音乐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
柯达伊教学方式在学生的音准、节奏方面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教师将柯尔文手势作为辅助手段,在课堂上,完成学生的音准训练,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的手势提示,让学生了解各个音的走向,半音全音的距离。在合唱训练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先熟悉手势,知道什么样的手是代表高音,什么样的手是代表低音。比如在《草原上》这首蒙古民歌教学的时候,“mi、sol、la”就可以用柯尔文手势展示空间位置的高低变化,让学生了解音准发音,熟悉这首作品的旋律,做好学生的音准节奏训练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背景之下,进行学生多声部合唱教学的时候,需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提高自我的合唱技巧。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这一个环节中,需要关注学生参与音乐实际训练活动的程度,关注学生的积极性。了解学生对多声部合唱训练的相关想法与实际训练效果,做好课堂优化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宋京霞. 初探音乐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多声部合唱方法[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19(10).
[2] 陈琳. 音乐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多声部合唱的方法初探[J]. 亚太教育, 2019(08):98.
[3] 吴琳. 小学音乐课堂多声部教学的思考——基于音乐核心素养视域[J]. 儿童音乐, 2019(4):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