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小学教学中也越来越关注德育的重要性,同时德育已经以各种形式渗透进了小学教育中。推动小学音乐教学和德育的进一步融合,是提升小学教学质量的一大重要举措。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教育就是一种道德情感教育,其能够给予小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个人品质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此,笔者在文章中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了浅要探究。
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音乐作品中,存在着抑扬顿挫的音节变化,歌词在遣词造句上也和情感表达有密切联系。音节的高低、强弱、长短也十分符合人的情绪变化。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唱歌水平,更要充分发挥音乐课堂的作用,对音乐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学习每一首歌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中的人物形象,向学生阐述音乐作品中隐藏的故事,以打动学生,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感悟美妙的音乐时,也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德育教育。
首先,小学音乐教师需要不断挖掘音乐教材,让学生在体会音乐律动美的同时,把握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情感特征,让学生真正走入音乐教学中。同时,还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增添生动的德育内容,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营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延展音乐教育的界限。因为小学生资历尚浅,还不具备足够的历史知识,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在播放音乐作品之前,应该向其完整地介绍作曲家所处的年代及其个人生平经历,让学生在对作品背景有完整认知之后,深入感悟音乐美。例如,学生对《黄河大合唱》都耳熟能详,正是因为小学生对那个特殊的年代也比较熟悉,雄壮的歌声就更能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让他们能够在欣赏歌曲时得到情感升华,萌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小学音乐教师还可以通过《义勇军进行曲》这类优秀的时代作品,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讲解乐曲时,必须要格外注重对时代背景的讲解,让学生深刻感悟到作曲家是如何通过作品来表述自己的情感的。在教学生演唱该类歌曲时,要让学生尽可能地用歌声来表述自己体会到的情感,从而加深对爱国主义的认知。
其次,在小学音乐教学的欣赏教学中,应该要为学生增添更多的审美体验,以塑造其高尚品质。音乐赏析,给予了学生一种透过音乐接触世界的机会,因而音乐赏析和德育融合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最主要的还是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形式和体彩,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应该指出的是,音乐具备多种题材和内容,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谨慎选择,只有带有正能量的音乐作品才能熏陶学生的情操,教育和影响其思想道德,让其真正受到情感上的启迪。
在音乐欣赏课中,应该不断锻炼学生的真善美鉴别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比较,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带领学生从美好的音乐作品中,理解如何创造美。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天鹅》这一优秀作品,为学生介绍这一乐曲的作者圣桑,以及他创作的一系列动物音乐。在欣赏这一作品时,学生眼前会浮现出一幕美丽的天鹅遨游的场景,在此种深切地感受到音乐作品中蕴藏的美,获得身心的享受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二、应用游戏渗透德育
小学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小学模式学习是现阶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之下,可以有效提升小学学生实际实践能力的重要课堂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教室在课堂中应该积极引领的教学方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加入音乐游戏教学,也能实现提升学生合作能力与自发学习能力的目标。音乐教师可以在教学进程中,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自由轻松地感受音乐的魅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我们在广场上相遇》这一乐曲的教学进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将“我们与好朋友,相聚在一起,还唱歌跳舞”这一句歌词,应用实际情境表演的方式进行展示,可以让班级中的学生以前后座或者同桌之间组成小组,对这句歌词进行表演。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就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能力进行角色的找准,在与其他学生一起完成表演任务的进程中,学生的合作团结意识与自主学习意识偶尔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与促进,并推动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音乐思维与音乐素养。
三、通过节奏训练提升德育
音乐教师可以应用趣味节奏训练教学进行音乐课堂的开展,从而向学生进行德育素养的渗透。音乐教师可以在多个角度来进行学生音乐思维的训练与提高,可以将节奏训练与文化、经济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也即将走进小学,因此开展多角度教学,培育学生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之中收集音乐素材,通过民俗表演的方式提升学生音乐情感,将自然环境联结在一起增进小学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认同与学习。例如,音乐教师在引领小学学生欣赏《丰收锣鼓》这一曲目进程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授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人们对于丰收具有美好的心愿与美好的祝福。在这种音乐文化前提之下,小学学生在赏析并体悟音乐节奏的进程中会更加完善地感受《丰收锣鼓》乐曲中的欢乐、积极的清晰,音乐教师让小学学生在欢乐的音乐节奏中可以伴随音乐进行舞蹈,从而在掌握了音乐节奏的同时,还提升了学生音乐思维与音乐素养的形成,并让学生在欣赏音乐进程中充分体悟劳作的辛苦与来之不易,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四、立足中西文化交融合理丰富视野
“音乐无国界,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音乐是世界人民开展艺术交流的重要桥梁,可以通过音乐表达人们的情感追求。《送别》就是音乐家李叔同对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进行曲调创编得到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对比聆听,捕捉两首作品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了解学堂乐歌中的内容,大都是由国外的曲调进行填词而成。
再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歌《茉莉花》,教学中先唱一唱旋律,欣赏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精彩表演,感受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再欣赏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茉莉花》旋律的影子。歌剧《图兰朵》融合了《茉莉花》的主题旋律,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东方色彩。
结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学科中渗透德育可以保证德育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以及审美水平,有益于推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小学的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参考上述教学策略,优化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将音乐教学和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在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同时,更好地渗透德育知识,促进小学生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侯宇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探讨[J].北方音乐,2019,39(08):198-199.
[2]王丽杰,赵艳.小学音乐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及路径研究[J].黄河之声,2018(1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