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是中国学科教育设置中必修的学科之一,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对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是十分有益处,但是在实际进行音乐鉴赏的过程中教学的方式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学生在总体上无法高效地进行音乐知识内容的鉴赏,所以现阶段如何巧妙地转换音乐鉴赏的教学方式是提高音乐课程水平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
小学音乐课程中包含了很大一部分的鉴赏教学,多媒体在小学音乐鉴赏课的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媒体能够全方面的展现音乐特征,同时多媒体设备将音乐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情景以及旋律相互结合使得音乐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对音乐的联想能力,将抽象化的音乐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从而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在对《月光曲》这首旋律进行赏析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事先准备好的符合小学生的感官爱好的视频,视频中出现月亮,皎洁的月光以及大海,再搭配月光曲的旋律,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音乐情境当中,从而深入感受到《月光曲》的音乐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播放一些音乐剧或舞台剧,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形式的魅力。在多媒体工具的帮助下,音乐剧和舞台剧的现场都有了展示的机会,学生可以透过人物的表演和人物动作与音乐节奏的结合来判断音频的情感色彩,更好地体会音乐的情感内涵,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也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共情能力。
二、创设音乐情景剧
笔者在带领学生鉴赏《年轻的朋友》音乐作品的时候,小学生对于“朋友”这个概念还无法深入理解,对于远方而来的朋友更是无法产生真挚的情感。如果采取单纯的“听”,即使听很多遍,学生依然无法对远方而来的朋友产生浓厚的感情。为此,笔者创设了一个音乐情景剧,让一部分同学扮演少数民族的学生,借助歌词,想象一下大家是通信很久但从未谋面的朋友。为了增强情景剧效果,笔者从学校借到了几件少数民族的衣服,请同学装扮上之后,让他们在背景音乐的帮助下表演起来。一开始学生有点不好意思,慢慢进入情景之中,那种真挚的情感溢于言表,这就是情景剧带来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真实感受
作为一种最能拨动心弦的艺术形式,音乐既是灵魂的语言,亦是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体验情感,能够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枯燥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享受美感,陶冶情操。一部优秀成功音乐作品的创造,往往需要经历曲折漫长的过程,通过对各种因素进行合理搭配和组合,能够让音乐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因此,不管是简单的音乐作品,还是恢弘磅礴的交响乐作品,都需要将人的创作思维渗透其中,在音乐作品当中,声音属于一种有规律、有组织的音乐要素,包括副调、和声、调式、节奏、旋律等内容,而要想突出音乐表现力,往往需要依靠节奏,这样才能够将人们饱满自然真实的情感表现出来。因此,在小学音乐鉴赏课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强化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真实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产生心灵共鸣,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歌曲进行进行演唱,并要强化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性理解,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作品感知能力,增强乐感,且相应的音乐鉴赏能力也会得以提高。
四、创造性“动”教学策略
音乐鉴赏中创造性的“动”也不单单指的是肢体的活动,也可以是脑力的活动,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歌曲接龙”的方式来进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以课本为出发点,寻找相应的歌曲和句子,第一位同学进行一句或者一段歌曲的演唱,第二位同学以第一位同学歌曲的最后一个字作为开头,接着进行演唱。如果接下来的同学无法接下去的演唱环节可以向同学以及教师求助,可以由班级的形式的进行歌曲演唱,从而继续游戏。该种方式主要是调动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积累量,从而帮助学生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提供更多的知识积累。并且这也和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有创造性的区别,更加强调以学生作为主体,从而展开教学,把握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更加有利于音乐课程的进步与发展。
结束语
在小学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紧跟时代的发展,依据学生特点,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强化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高雅音乐,培养艺术家的气质,提高学生音乐学习效率,获得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最终满足社会对多元化复合型美育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雅洁.小学音乐鉴赏教学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0(36):71-72.
[2]万媛媛.如何提升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J].学苑教育,2020(15):92.
[3]李俊伟.新课改下小学音乐鉴赏课教学模式[J].黄河之声,2020(1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