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凸显在于其扩展学生知识技能、提升数学能力和自信心的功能。在双减教育背景下,如何兼顾教育理念,通过优化设计作业提升学习效果,成为提高学业成效的关键措施。
在“双减”政策的春风沐浴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双减”政策的要求,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时,必须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熟练掌握相应的实施方法。教师应当借助数据分析工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维模式,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以实现高效、素养和技术融合的教学目标。初中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学科,其作业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双减”政策对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产生的影响
(一)拓宽教师设计数学作业的思路
“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对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长进行全面压减,这对数学教师提出了警示。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题目。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挑战性较大的题目,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作业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梯度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这样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同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和讨论,以促进共同进步[1]。
(二)提升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参与度
严格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控制学生的作业量。确保学生在合理的时间内能够完成作业,避免过重的作业负担影响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注重提高作业的质量。确保每道题目都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解题能力。在作业中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或探究性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同时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定期举办作业展示活动或比赛,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加强家校合作,家长和教师应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数学作业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和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作业中来[2]。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无论是在过去的教学还是“双减”背景下的教学,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主体,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展需要围绕学生展开。“作业是教师的职责,教学活动中,学生为中心”。"以生为本"就是要在课堂上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初中数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初中生们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培养了良好习惯以及形成了初步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是很好地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与综合素养。而作业也是对这些重要信息进行总结,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概念及定理,并在实践中加深巩固所学知识点。
(二)因材施教原则
《202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标准提出了要求,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实际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比如,对于那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设计一些基础知识巩固的作业,利用简单化的作业来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自信心;对那些数学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就需要设计探究性的、难度稍微大的作业,让学生能够突破自我,不断提升在数学学习上的创新力。分层分级教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最新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个性化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作业的完成中有所收获。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不断地去发现新的知识,并且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初中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让他们学会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来进行解题练习与总结归纳等形式方法;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作业设计与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对问题进行反思,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发现新知识,提高其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能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从实际出发,通过对问题和情境的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等方式来进行实践,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数学的相关知识,在拓宽学生数学文化眼界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双减”背景下加强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创新的对策
(一)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趣味作业
设计家庭预算作业。让学生根据家庭一周的开支情况(如食物、水电费、交通费等),设计一个合理的家庭预算方案,并计算总支出和可能的节余。这个作业不仅涉及到基础的加减乘除运算,还能让学生理解到数学在日常生活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购物优惠比较。给定几种商品的价格及其不同的促销方式(如打折、满减、买赠等),让学生计算哪种购买方式最划算。这个作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比、分数以及基本的代数运算在实际购物中的应用。设计实践操作类作业。让学生使用尺子、量角器等工具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角度等,并记录下来。然后,根据测量结果计算面积、体积或角度的和差等。这样的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参与烹饪过程,并计算食材的比例(如烘焙中的面粉、糖、酵母的比例),或者根据食谱中的配料表计算所需食材的总量。这个作业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烹饪艺术中的应用。城市地图制作。让学生利用比例尺、方向标等工具,结合实际地理位置,绘制自己所在社区或城市的简化地图。在绘制过程中,他们需要计算距离、确定方向,并考虑如何清晰地表示不同地点之间的关系。这个作业结合了数学与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3]。
(二)根据学生水平,设计分层作业
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因素,将学生科学地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优等生):数学成绩优异,学习能力强,对数学有浓厚兴趣,能够迅速掌握新知识并独立解决复杂问题。B层(中等生):数学成绩中等,学习能力一般,对数学有一定的兴趣,但在解决难题时可能需要一些帮助。C层(学困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对数学缺乏兴趣或存在抵触心理,完成基本作业都较为困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提供差异化的指导和帮助。对于C层学生,应重点关注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包括基本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如加减乘除运算、简单的方程求解、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对于B层学生,应鼓励他们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尝试解决更高难度的问题。增加一些需要运用一定解题技巧和思维方法的题目,如稍复杂的方程求解、几何图形的证明、简单的应用题,除了选择题、填空题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解答题,鼓励学生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对于A层学生,应提供足够的挑战和探究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设计一些综合性强、思维含量高的题目,如复杂的方程组求解、几何变换问题、函数图像分析、实际应用问题(如经济、物理等领域的应用),以解答题、探究题、开放题为主,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4]。
(三)借助信息技术,设计线上作业
利用现有的教育软件或平台(如ClassIn、钉钉教育版、一起作业网等),或根据学校需求定制开发专属的数学作业系统。这些平台应支持多种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作图题等),并能自动批改客观题,减轻教师负担。在作业中嵌入短视频或动画,用于讲解难点知识点或演示解题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要求和解题思路。设计交互式题目,如拖拽式填空、动态图形变换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完成题目,增强学习体验。对于客观题,平台应能即时批改并给出反馈;对于主观题,教师可设置自动批改规则或手动批改,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建立线上答疑区或讨论区,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教师和其他学生都可以参与解答,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组织数学探究,设计合作作业
根据初中数学课程内容,选择那些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主题,如几何图形的性质探究、数据分析与统计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等。为每次探究设定清晰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掌握相关数学概念和方法)、能力目标(提升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和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内成员具有多样性,能够相互补充和协作。在小组内明确每个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资料收集员等,确保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并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究问题。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支持,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究。利用线上或线下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可以随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进展,促进小组间的交流和合作[5]。
(五)联系其他学科,设计交叉作业
在设计初中数学交叉作业时,可以联系其他学科,如科学、地理、历史、语文和艺术等,以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发展和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力学与数学的结合上,分析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如速度、加速度等,并要求学生运用数学公式(如牛顿第二定律F=ma)进行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力学中的数学应用,提升他们的物理直觉和数学计算能力。化学实验与数学上,结合化学实验中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设计数学问题,如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比、溶液的稀释,让学生在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与地理结合。提供一幅地图,要求学生使用比例尺和量角器等工具,计算地图上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和方位角,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感和数学计算能力,同时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分析某地区的气候数据(如温度、降水量等),要求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如平均数、方差等)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和统计能力。与历史结合。提供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数据,要求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如增长率、线性回归等)分析人口变化趋势,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进程中的数学应用,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数学分析能力。与语文结合上,选取含有数学元素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建筑布局、《西游记》中的行程计算等),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数学应用。让学生在文学欣赏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数学兴趣[6]。
四、总结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迎来了新的变革。传统题海战术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量少质优、形式多样的作业模式。教师们注重作业的分层设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和量度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同时,跨学科作业的设计也成为新趋势,将数学与科学、地理、历史等学科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业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习题,而是更多地融入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总之,“双减”政策下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力求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这一变革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更是对新时代教育理念的积极响应。
参考文献:
[1] 张钰.控量减负 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3(2):28-30.
[2] 梁海栗."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 2023(8):23-25.
[3] 张小川."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究[J].今天, 2023(20):0083-0085.
[4] 戴鲁锋,汪伶俐."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 2023(21):68-70.
[5] 余清坤.优化作业设计 实现减负增效——"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 2023(8):17-19.
[6] 王振海."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方式创新分析[J].学周刊, 2023(21):75-77.
作者简介:刘罕罕 1985,11 女 江西 汉 本科 中一 八里湖新区兴城学校 研究方向: 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