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贺燕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贺燕玲,. 四川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课堂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音乐学报,2022.11. DOI:10.12721/ccn.2022.157108.
摘要:
将四川童谣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助于小学生感受四川地域文化滋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基本音乐能力,提升音乐情感体验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小学阶段能够接受良好的音乐学习,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从四川童谣融入音乐课堂切入,激发学生兴趣;精选优秀童谣,编写校本教材;通过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积极性三个方面浅要论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童谣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四川童谣内在价值音乐要素训练音乐情感体验
DOI:10.12721/ccn.2022.157108
基金资助:

一、引言

四川童谣就是用四川方言传唱的儿童歌谣,是四川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化传播和文化教化的作用。 四川童谣拥有浓郁地方音乐特色,歌词更是质朴直白,是一种适合小学低中段学生感知音乐及音乐律动的良好素材。 将四川童谣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小学生传承、发展四川童谣这种巴蜀地域文化,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基本音乐能力,提升音乐情感体验能力。 所以,如何挖掘四川童谣的内在文化、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将四川童谣恰如其分地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探索四川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课堂的途径, 进而使音乐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发挥其对学生音乐素质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全面开发的促进作用,是新时代小学音乐教师应深刻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二、四川童谣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教育价值

(一)四川童谣的音乐情趣特点契合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需要

四川童谣用四川方言传唱,四川话的调类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类,其音韵悠扬、节奏响朗、自带幽默,用四川话传唱出来的四川童谣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趣,更有显著的音乐性、趣味性、幽默性。 因此将这种有情趣、幽默和音乐节奏感的四川童谣恰如其分地引入小学音乐课堂能很好地激发起孩子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如四川童谣《黄丝蚂蚂》;“黄丝黄丝蚂蚂、请你家(ga)公家(ga)婆来吃嘎嘎,坐的坐的轿轿,骑的骑的马马。先来的,吃瘦肉,后来的,啃骨头。黄丝黄丝蚂蚂、请你家公家婆来吃嘎嘎,大哥不来二哥来,吹吹打打一起来……”这首童谣节奏欢快,词尾押韵,内容风趣,学生听起来也觉得亲切自然,很容易激发起他们学会童谣音乐的兴趣。

(二)四川童谣的音乐要素特点契合于学生的基本音乐能力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音乐感知力良好,模仿能力强,是进行音乐教学的最佳时机。我们通过设计灵活多变的音乐活动让孩子们感知音乐,掌握一定的音高关系以及一定的律动感觉,有利于逐渐培养乐感并建立正确的音准概念,进而能促进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记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基于此,将四川童谣这一地方音乐元素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童谣“青羊宫”:“青羊宫,真热闹,糖油果子三大炮。不要钱,不要票,就是害怕包包掉,气得妈妈双脚跳。”这首童谣用二拍子的节奏来练习咏唱。我让学生们通过边拍手或边跺脚并按“强、弱”二拍子的节奏咏唱,引导孩子们展开联想,成都地区历史悠久的青羊宫庙会的热闹画面就会浮现眼前。 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抓住小学生天性好玩的年龄特征, 让他们基于一种新鲜好玩、积极参与的态度去对待音乐活动,学生在唱咏童谣中会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要素知识。

三、扎根音乐课堂 深入开展四川童谣教学的策略

(一)精选优秀方言童谣,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童谣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得有声有色,那就要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四川童谣最具特色的就是四川方言,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大多数是本地人,但是他们生活中的方言环境已经逐渐被普通话替代。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中多围绕方言文化去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活动,将对方言的情感寓于传统文化教学中。比如在低年级课堂中可以开展四川州童谣说唱,四川童谣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传承中经过加工与润色,是十分受学生喜爱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儿歌童谣往往是对本地自然景观或社会风情的集中概括,这些四川方言童谣旋律朗朗上口、简单易懂,能够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对方言的兴趣,还可以举办一些四川童谣的比赛,将“说童谣”升级为“唱童谣”“演童谣”,让学生分组进行说唱表演,比一比谁的童谣的发音更生动、谁的表演最精彩。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无意识中就已经开始了四川话的学习,进入小学高年级,随着学生智力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材料可逐步由简短的童谣过渡到篇幅较长的民间故事。这样从童谣激发兴趣到四川童谣表演,逐步为学生学习四川童谣提供有利的条件,在传承方言文化的同时也有益于学生的音乐学习。

(二)引入四川童谣的声势训练

声势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生具有极高的模仿意识,通过让学生模仿节奏启动声势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动性。引入童谣让学生在熟悉节奏感知体验中,调动身体各个部位展开律动,或者是根据旋律节奏打拍子,模仿乐队指挥的相关动作解读音乐,都能够形成崭新音乐声势训练。通过拍击手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音色及音量,可以进行多声部声势律动,同样跺脚也可在乐曲中担任节拍重音的声部, 拍腿、捻指音量较小,可承担乐曲弱拍表现。如童谣《老鼠歌》。这首童谣以典型的动物形象为表现对象。 我们在进行声势训练时,就是用节奏“×××|×××|”跺脚加上拍手,表现老鼠活泼的形象,用节奏型“×-|×-|”击掌;通过不同分角色声势律动,做双声部练习;还可用响板(练习“×××|×××|”)和三角铁(练习“×-|×-|”)替换声势,再做双声部训练。有效的声部合作不是以声音的高低来衡量,它需要相互关注对方的强弱、音色、速度诸多因素,协作完成,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兴趣。

(三)引入四川童谣的课堂游戏

通过在音乐课堂中融入四川童谣,调动学生的热情,形成有效互动,从而使音乐课真正成为“乐学”课,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得学生的感知与情感体验有机地整合起来,既能够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有更加深刻的认知,还能更好地投入到音乐作品所创造的环境当中,获得深刻的音乐领悟,促进音乐教学和情感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川童谣融入音乐课堂让其真正成为“乐学”课堂,可采用多种教学策略。首先就是游戏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游戏与嬉戏元素,充分发掘童谣的情趣性,促进小学生加深对于音乐要素理解程度,在互动中感受到音乐情感的表达和转化。 如四川童谣《茶俗歌》的教学活动就可以用游戏互动方式进行。这首童谣就是用指头做游戏边唱边玩的儿童茶俗歌。经验告诉我们,捻指的节奏练习适合小学低段学生的游戏活动学习。游戏开始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边唱儿歌边扣相关的指头,课堂气氛轻松活泼,这首歌就显得易唱易记,同时还会引起学生对成都这个休闲之都常见的在茶铺中大人喝茶小孩嬉闹的祥和快乐场景的音乐情境的关联想象,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体验音乐情感的愉悦性。

四、结语

在小学音乐的四川童谣教学活动中,小学音乐教师科学合理地利用利用童谣开展音乐的巩固课堂,促进小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激发小学生在音乐中抒发情感,激起小学生音乐和情感的共鸣,进而促进小学生音乐素养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雅.闽南童谣融入小学低段音乐课的探究[J].北方音乐,2020(08):157-158.

[2]易楠.浅析适用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民间儿童歌曲[J].艺术教育,2016(07):69-7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