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更加注重学生应用意识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知识与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他们能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价值意义
(一)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首要价值在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知识的应用。然而,通过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价值。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能力,如观察、分析、推理、判断、沟通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他们将会更加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在面对挑战时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一)基于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数学教学正逐步向更加关注社会实践和应用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需要精心构建真实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能力、思维发展及数感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体验虽有所积累,但往往较为浅显。尤其当面对需要灵活运用数学概念与数形结合知识的问题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将教学重心放在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真实情境上,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有效促进他们的数学认知发展。教师所提供的情境越真实、越直观,学生越能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生活素材,并巧妙地将其融入教学情境中。例如,在《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摸球游戏,引导学生思考和判断生活中随机事件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融入学生已学过的“分数”知识,让学生在判断可能性的同时,具体计算出摸到某颜色小球的概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创设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比如,模拟一家新店开业的抽奖活动,让学生基于真实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抽奖活动的可能性,并计算出具体奖项的中奖概率,有效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巧用实际生活,搭建思维桥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因为学科的抽象性而面临学习困难,导致概念理解不透彻、混淆不清。为克服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实际生活例子,为学生搭建起从现实生活到数学概念的桥梁,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以人《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有角的事物?”“课桌的形状是怎样的?它有几个角?”等,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思考和探索“角”的概念。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直观地理解“角”的含义,并逐渐形成对“角”的深刻认识。再以《圆》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圆”的概念及其相关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圆”的实例,如瓶盖、车轮、盘子等,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圆”的特点和性质。接着,教师可以利用“绳子测量法”等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亲手剪出不同大小的“圆”,帮助他们直观感受“圆的面积”含义,提升其数学应用意识。
(三)创设实践活动,提供应用空间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心已逐渐转向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为此,教师需要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感受数学的价值,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制作“每日计划表”,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在学生制作完每日计划表后,教师应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计划表的合理性。例如,当发现某位学生安排每天写作业仅25分钟而看电视长达1小时时,教师应耐心指出这并非合理的学习与休闲时间分配。并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一议题。通过讨论与反思,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还能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数学应用意识的提升,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可以逐步弱化自己的主导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空间。例如,要求学生使用工具绘制指定度数的角,并鼓励他们尝试不用工具绘制其他度数的角,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到了高年级阶段,例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时,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意识已经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更具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收集数据、整理信息、绘制统计图并得出结论,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用数学的视角进行思考,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表达。通过针对不同学段设计的实践活动,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这些实践活动还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生活成为他们延伸知识活动的“大课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基于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巧用实际生活搭建思维桥梁和创设实践活动提供应用空间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备创新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为学生应用意识的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少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22,(19).144-146.
[2]张灵敏.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方法[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20,(6).240-241.
[3]魏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8,(15).115-115.